上海新闻

自主招生直面意见分歧 调研结果:虽大多赞同但不少人认为加重负担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1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推行多年。它对高考改革、高中教育、高中学生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自主招生改革将走向何处?4月19日市教委公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多数高中教师和学生赞同自主招生,但对其定位、比例、测试内容、导向等认识有分歧。
  本次调研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会同高教所,并联合苏浙地区部分教育研究机构完成,涉及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5地的40所高中,调查了4000余名师生,还访问了高校招办主任、高中校长等相关人士。
  增加机会还是选拔尖子?
  超过8成的教师和逾7成的学生赞成自主招生,认为它拓宽了高校人才选拔渠道、有利于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是全国高考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知识和发展学生个性。
  与此同时,对于通过自主招生为偏才、怪才提供升学通道,被调查师生的赞同度不到65%。通过自主招生促进学生文理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等观点,被调查师生的赞同度不高。
  自主招生的定位是什么?55.9%的高中教师和63%的高中学生,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促进选择机会平等的角度来看,认为自主招生比例太低。17.6%的老师和10.1%的学生,从选拔少数创新拔尖人才的角度来看,认为现行的自主招生比例太高,对自主招生定位的认识,明显不一样。
  考察书本还是课外?
  据调查,各高校都根据自身特色和专业要求设计个性化的测试形式和内容。自主招生考察一般分测试和面试两类。测试内容上,既有高中教学范围内的,也有高中范围外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对思考能力要求高。面试题上则更多关注课本以外的内容,更强调有关生活和社会的话题。
  参加过自主招生的学生中,超过8成认为部分测试题或多或少与教材有直接联系,可见,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题绝大部分兼顾了高中教材和其他综合知识的考察。
  不过,对自主招生测试的现状和走向、偏向校内还是校外内容,被调查者出现分歧。有人认为,如果自主招生测试题目局限于高中教材内容,无异于又增加一次高考,给学生增加负担,所以主张尽量多地采用综合素质测试题目。还有人提出,测试题突破了高中教材内容,对弱势群体不利,如农村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等,他们的学习条件限制了其见闻。然而有人也提出,超出高中教材的偏题、怪题,会对高中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钻牛角尖。
  正面引导与负面影响
  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学生表示参加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对学生的问卷显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加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更加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师更加关注课本外的知识,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求异式思维。不过,高三年级教师的转变明显小于高一和高二教师。主要原因是低年级的教师还没有直面高考,而高三教师要直接承受高考压力。
  由于高校自主招生前后持续4到5个月时间,校长和教师们普遍反映,这种安排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全国高考的安排和准备,有些学生要同时参加几场自主招生测试,疲于应付。不少高校的测试场地一般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进行,各地学生要到指定地点应考,费时、费力、费钱。此外,近6成的学生认为自主招生加重了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超过4成的教师认为加重了教学负担和工作压力。
  为此,课题组专家和不少与会的高校招办负责人建议,相似类型的院校可自发组成招考联盟,共同组织联考;或委托教育考试院等专业机构承担自主招生工作等,减轻学生应考负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