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五十所制度创新破解制造业困局
当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有人预言,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裁员者有之;减产者有之;关门整顿者亦有之……
然而,从事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以下简称50所),仍雷打不动地执行“年度销售业绩增长30%”的计划;不仅没有裁员,还在四处物色优秀研发队伍准备适时“抄底”。2008年他们的净资产收益率达32%,其产品有很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薪酬制度激励钻研
50所的研发投入2002年以来每年占销售额的比例都在5%―6%左右,经常实际投入还高于年初的预算。然而直到不久前,50所都是一家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事业单位,存在着国有单位的典型“症状”:大锅饭、员工积极性不高、产品不适应市场、缺乏竞争力。直到一批骨干萌生去意,所领导终于下定改革的决心。
改的第一“刀”,就对准了最敏感的薪酬制度。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当固定工资超过70%时,企业往往会失去活力;而若低于30%,职工没有安全感。那么“固定”和“浮动”究竟以怎样的比例最合适?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50所找到了最符合自身情况的分配比例―――固定和浮动之比为53:47。其中47%的部分,与员工个人、团队的业绩息息相关。无论是销售人员还是研发人员,如超额完成指标、开发了一项新工艺,都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提成作为奖励。
这套被员工形象概括为“不让雷锋吃亏”的薪酬制度,的确激励出一批批在工作上不断钻研的“雷锋”。某位曾经决意离职的技术骨干,现在就算病了,也会边打吊针边指挥工作。
“预研”制度让人舒心
前不久,一位年轻博士从某世界500强企业跳槽,加盟50所。这让所长吴信宝倍感自豪:国有事业单位的魅力,比起外企也毫不逊色!
通信行业是个更新速度很快的行业,要组建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除了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不断吸纳高学历的年轻人才至关重要。在50所,不管年龄、职位高低,只要有本事,都可入选“骨干员工”,在房贴、休假、医疗方面享受优惠待遇;管理岗位也向年轻人全部开放,通信工程部的葛林强26岁就担任中层管理工作,成为全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不过,令众多年轻“理工男”最舒心的,还是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作为应用型研究所,除了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升级产品外,略带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非常必要。而在50所,专门支持基础研究的“预研基金”,是允许“失败者”多次申请的。
30多岁的总体部杜成军博士,曾经就这么“屡败屡战”:几年前,他和同事们准备开发一种新的高速调制解调技术,与其他单位合作两次均告失败,但所里经认真分析评估后认为,其研究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且应用范围很广,于是继续给予预研基金的支持。
碰到技术难题了,所领导还和他们一起加班加点。就这样,全所持续投入约200万元,终于在2005年获得成功。现在,这一技术已经在许多新产品上得到运用。
成本核算毫厘必争
所里在支持创新方面看似“大手大脚”,但其实每投一笔资金,前后都是精打细算过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年的研发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在“不差钱”的50所内,一切模拟市场运转,任何人使用所内房产、人工、服务等各类资源,都必须按照所内制订的收费标准付费,并纳入部门的内部成本开支。
就拿研发部门来讲,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得绷紧“控制成本”这根弦。因为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的成本合算指标并和员工工资挂钩,一个同时承担了多项课题的研发部门,只要有一个课题成本开支过大,就会影响员工收入。因此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严格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层同样“斤斤计较”:他们会就新大楼的供暖系统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请来交大暖通专家,从节约成本角度讨论是用气还是用电;是采用分布式供能,还是中央一体化。
2008年,50所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7.28%,在同行业中属于偏低。正是这种具体到一度电、一支笔的精打细算,为他们筑牢资金链提供了扎实基础。目前50所没有一分钱贷款,资金充沛,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更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