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改善信心逐年上升 卢湾区连续6年调查追踪社区陋习变化
卢湾区4月29日发布的2008年度公民道德调查显示,居民认同社区陋习“有改善”的信心指数再次上升,达到85.2%;然而车辆乱停放、宠物扰人、乱扔垃圾依然高居陋习前三项。
从卢湾区这个已经连续开展6年的调查样本,可以透视出文明与陋习的一番“较量”进程。
居民“信心指数”逐年上升
从2003年起,卢湾区连续6年在全区开展4000份公民道德建设现状调查,密切追踪陋习变化情况,相继推出2003年度社区居民十五大行为陋习、2004年道德建设十大关注点、2005年度百姓评说城市文明四大焦点、2006年度新上海人道德调查、2007年度道路陋习排行榜等调查成果。
2004年的调查显示,有71.9%的居民认同小区陋习“有改善”。4年来居民信心指数逐年上升,至2008年达到85.2%,而认为小区陋习“老样子,改进不多”和“有增加,更严重”的比例,分别从最高的17.2%和2.1%下降为4.5%和0.3%。
分析居民对于社区陋习成因的看法,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将生活陋习的成因归咎于“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即个人主观原因的比例最高,占46.3%,而选择“整治工作力度不够大”所占比例为18.8%,远低于其他选项。对此,卢湾区文明办主任蒋锡明认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综合工程,培养了社区居民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改陋习、创文明的意识,尤其是通过道德调查,居民可以反映自己对城区文明创建的建议、意见,提高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选择“整治工作力度不够大”的比例下降,蒋锡明认为,这从一定程度体现出政府相关部门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作的努力收到了效果。针对居民反映的“乱晾晒衣被”现象,卢湾区为老式里弄安装晾衣架;针对“居住条件不够理想”的陋习成因,卢湾区致力于改善旧式公共厨卫设施……这一些举措令居民在享受创建成果的同时,也督促自身更好提升道德素养。
攻克陋习需破管理瓶颈
比较6年来社区陋习排行榜的变化可以发现,最初的十五大陋习正在逐年减少,但陋习的集中度更加凸现。“车辆乱停放”、“宠物扰人”、“乱扔垃圾”三大顽症长期占据着陋习排行榜的前三位。
分析这三大顽症,不难发现,都存在“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车辆乱停放”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排名首位。居民对“乱扔垃圾”反映强烈的比例虽然大幅下降,但始终排名前三,呈现顽固性特点。
“宠物扰人”在2005年一度升至首位,之后的两年,卢湾区通过制订“文明养宠公约”,成立文明养宠俱乐部,倡导文明养犬,使之在2006年下降为第三位,2007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但2008年度调查显示又反弹至第二位。蒋锡明认为,由于目前本市还未出台《上海犬类管理条例》,没有法规这根“准绳”,仅靠缺乏强制性的“公约”,难以长久保持。
卢湾区文明办在分析此次调查数据后认为,“三大顽症”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管理缺位。以“车辆乱停放”为例,根据调查,在人地紧张的中心城区,“汽车停放”整治得到了有关部门重视,因而整治比较有效,但“自行车停放”却遭遇尴尬:首先随着小区汽车日益增多,停车区域整合势必挤占自行车停放空间;其次,“无主”自行车成为城市管理难题,执法部门没有处理权限,相关部门只能通过划线和人为劝导等柔性方式规范自行车停放,缺乏制度性依据,对乱停放者缺乏约束力。
要攻克陋习,就要先从管理入手。针对调查引出的百姓呼声,卢湾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与为老百姓办好事解难事结合在一起,正在全区实施“改善市容环境文明行动”,落实干道支路街面“门前三包”卫生制度;每月组织机关干部带头到社区开展“清洁日”劳动。实施“维护公共秩序文明行动”,开展“无主自行车”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乱停放无主自行车,采取告知后集中安置的人性化处理措施。
知行合一推动文明养成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全程参与了卢湾区6年的公民道德调查。他认为,由于新时期人们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被动灌输的说教方式,其有效性正在逐渐消弱。而双向互动、平等沟通的宣传方式,反而能增强教育效果。因此,在6年的调查中,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群众在参与社会调查中接受教育的有效性。
卢湾区选择在全区不同居住类型的40个小区中的4000户家庭进行调查,占全区总户数的3.39%。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样本量,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居民关心了解作为一个市民必须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使居民在答题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据顾骏介绍,在调查初始,对于问卷上所列的“穿着睡衣上街”、“在楼道乱堆杂物”等选项,很多居民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陋习,“一些问题的设计看似是让市民对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发表看法,实是让市民在看到他人的时候,也看到自己,在‘补课’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日常行为。”
从“不知道”到“知道”,就是一个感知文明、接受文明的过程。而进一步的知行合一,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针对2004年位居排行榜前列的“穿着睡衣上街”、“滴水掸灰不顾及楼下”、“乱晾晒衣被”等不文明行为,卢湾区在之后几年持续推进“迎世博、改陋习,大家参与”系列活动,从组织部分居民参与专题讨论,引导全区居民参加拍摄不文明行为,组建市民巡访团、道德测评员、市民DV团等示范监督队伍……随着居民参与社区文明创建面的不断扩大,一些曾经突出的“陋习”得到改善。2008年的调查显示,居民反映“穿着睡衣上街”为社区突出陋习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53.8%下降为14%;“乱晾晒衣被”更是从61.4%下降为12.3%。
蒋锡明强调,6年时间好像是很长,其实对于文明素质的养成,还是一个短过程,必须坚持下去。顾骏也提出,正因为陋习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年长日久的过程,不可能说改就改,还要求有关部门调整好心态,应对陋习的“反复性”、“长期性”、“顽固性”,继续营造良好氛围,切忌“狗熊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对于城市文明的宣扬,公民道德养成的推行,需要积累,需要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