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发明家述说难忘的故事――祝贺上海发明协会成立20周 年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97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造发明。
  一座城市的兴盛,离不开不断开拓创新。
  20年前,为倡导和鼓励发明,推动科技发展,振兴上海,上海发明协会诞生。
  20年间,上海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轰轰烈烈。多少发明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百折不挠,在各行各业为上海科教兴市倍添贡献。
  今天,继10年前选评出6位“上海发明家”之后,这张群英谱上再添9位“上海发明家”和9位“上海优秀发明人”。
  “上海发明家”以他们的执着和发明,述说着难忘的故事……
  陈大同:能做未做于心不安
  时钟拨回到2003年2月,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会会议上关于研发哪种标准CDMA芯片的争论在紧张进行。选用欧洲标准的W―CDMA,还是中国标准的TD―
  SCDMA?比起欧洲标准现有的市场,还在萌芽阶段的中国标准无疑要面临技术、市场多种考验。甚至国际舆论也对展讯公司极为不利,有的还喊出了“封杀”的口号。“如果我们能做的事却没有做,那我的心可能一辈子都会感到不安。”
  2003年上半年,展讯与远在北京的大唐移动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奋战两年,终于在去年5月,完成研发的TD―SCDMA芯片开始了第一次国家检验。“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3G移动通信的TD―SCDMA芯片还将面临大规模的试验,为下一步的产业化运行奠定基础。”
  宋后燕:没专利权国际上叫不响
  熟悉上海科技界的人大多都知道“宋后燕新闻”。
  1999年,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宋后燕,和课题组同伴以15年心力研制出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根据当时的“科技18条”有关规定,作价1400万元转让企业后,学校返还课题组300多
  万元。专利不仅是财富,更是竞争力的体现。宋后燕现在仍在进行生物技术药物研制和发育遗传学与疾病功能基因组的研究,随着产品一步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大家越来越体会到专利的重要。
  “没有专利权,特别是发明专利,企业不会要,在国际上就叫不响。”
  陈芬儿:
  100次失败换来一小步进展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看着当医生的母亲每次出诊,唯求救死扶伤;也许是所学专业的基本要求,医药化学之巅峰终是创造新药、造福人类。在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眼里,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
  1989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在一次去北京出差的列车上,与邻座药厂老板攀谈中了解到我国面对生产维生素H无能为力,就下决心要攻克它。“100次失败总能换来一小步的进展。”前后历经10年,这条路慢慢走了出来―――找到了维生素H合成的新技术。“2002年起我三赴瑞士谈合作,第一次对方只有50%的管理人员认同我的技术,第二次争取到80%的认同,第三次99%!”目前中国已从维生素H的纯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大国,迫使国际生产成本降低了2/3。
  程文才:国外做不到的也要做到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程文才,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去贵州读中专时的唯一行囊,就是妈妈亲手给他纺纱织布缝制的土布被单。一转眼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确良”风行。比起又硬又土的被单,“的确良”的质地深深地吸引了他。不过,当时生产“的确良”的技术却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国外做不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强烈的信念在程文才的心头暗暗埋下。
  从那时起,整整10多个年头,他埋头模仿
  国外的技术,又用了10多年时间钻研创新。当时国外在生产“的确良”的原料二甲苯过程中,对于同时生成的碳十芳烃束手无策。因为碳十芳烃本身会污染环境,而不少催化剂遇到它就会失效,无法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程文才几乎试遍了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种金属,做了上千次的实验,终于找到了既不“怕”碳十芳烃,又可将它转化成有用产品的催化剂,解决了国际上碳十芳烃综合利用的技术难题,节省了石油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
  “今天,我和研究小组还在继续研究甲苯歧化技术和催化剂,力争做到小设备、大生产力,将节能之路进行到底。”
  王文梅:这是我的责任和快乐
  当你读到这篇文字的时候,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王文梅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新成果申报国家大奖的答辩会,为此她将无法亲手接过今天上午为她颁发的“上海发明家”奖项。
  再过两个月,王文梅就将迎来她的70岁生日,可这位医药界的老一辈工作者依然为新药奔忙。而此前的30年光阴,她全身心扑在一种抗生素的研制上,终于发明了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孢类药物―――头孢硫脒,改变了我国临床应用的头孢类抗生素主要依赖进口或仿制的局面,近三年来新增利税5000多万元。
  昨日下午,记者收到王文梅的手机短信:“谢谢您,非常抱歉。其实也没什么好采访的,因为能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新药是我的责任、心愿和快乐!”
  顾利霞:像纤维一样坚韧不拔
  十多年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涤纶生产国,中国每年仍然要进口不少的涤纶,其中大部分是功能化聚酯面料。东华大学化学纤维教授顾利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生产出中国自己的功能化纤维,打破外国统治地位!”
  从最初的设计研究方案到进行试验,从研制
  成功到最后的市场推广,前后12年间,参与的研究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而顾利霞教授始终站在一线参与每个过程。“科学讲求坚韧不拔。”这是一直挂在她嘴边的一句口头禅。6年里,他们合成试验做了30多次,纺丝试验更是近百次,在试验过程中不停地修改设计方案,直到找到最合适的纺丝温度,研究出新颖的纤维材料。
  在纤维领域里,顾利霞已经获得不少荣誉,“目前,正在研究干法纺丝技术、纤维素再生纤维和智能胶纤维等。目标是不仅把纤维技术运用到航天航空等工业方面,也让新技术为制衣等日常生活服务。”
  曹谊林:“鼠背上长人耳”之后
  全球最早提出“组织工程”理念的著名科学家瓦康迪绝没想到,组织工程理论竟是这样从“虚幻”走入“现实”的。1992年末,美国哈佛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实验室“老板”瓦康迪教授宣布这次普通的周会散会。“慢。”实验室后排传出一位38岁中国研究员的声音,曹谊林从他座位下取出一只小笼,笼内一只小白鼠,背上竟长着一只大耳廓,与人耳惟妙惟肖!
  梦圆祖国,曹谊林回国后成为中国组织工程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今天,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在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保存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继续作出突出的原创性成绩:“双层人工皮肤”、“皮肤体外构建”,需要植皮修复的病人再不必“拆东墙补西墙”;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的“人造骨”也已诞生。
  钱锋:为进口装置安“中国头脑”
  在钱锋的词典中,第一大关键词恐怕就是“石化”。平日里,他经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钟,一大早又要起来,只有过年、长假时才能连续两天美美睡到上午9点多;一年里,能抽出时间陪妻子、女儿逛街,也最多两三回。
  这位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整天都在解答石化企业的技术难题,惜时如金。“目前我国80%的石
  化技术和装备都依赖进口,尤其是生产装置的‘大脑’―――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及软件,几乎全部依赖国外引进。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进口大型石化生产装置上,安上智能化的‘中国头脑’,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满足石化装置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要求。”
  十多年来,钱锋的团队交上一份份“企业答卷”,先后完成了40余项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研发,多项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授权了8项、公开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头脑”在许多大型石化装置上应用后,每年为企业新增2.5亿多元利税。
  田洪:舞台有多大,创新有多大
  提到振华港机,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的名字―――田洪。作为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年轻“元老”,一直把自己定位于“研发员”的田洪,将艰苦的创业过程称为“辛苦但很有乐趣”的事业。
  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田洪特别提到了公司总裁管彤贤。“我感谢管总,是感谢他领导下的振华所形成的不拘一格用人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了一片沃土。在我们振华,无论你是资深专家,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只要你有创新才能,你就会拥有一展抱负的舞台。”田洪感言道:“我今年43岁,但我的‘徒孙’中就有人担任了副总工程师。而我自己也是公司用人机制的受益者。”
  田洪表示,自己获得“上海发明家”称号,也是全体振华人的荣誉。“目前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装卸系统,以进一步提高码头装卸效率。”
  第二届上海优秀发明人
  朱健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刘昌胜华东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研究所教授陈代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姚泉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阎超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蔡伟民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陆婉英中国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张志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培生上海培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