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虹口整治"超龄"临时商用房并做好清退安置惠及居民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1

  傍晚时分,周家嘴路750弄口,新建的数百平方米街边花坛旁,79岁的陈阿婆和邻居凌阿婆正惬意地拉着家常。陈阿婆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弄口是3层的‘超龄’商用房,经营户开大理石、铝合金加工作坊,噪音粉尘漫天。现在政府拆违补绿,居民生活舒心多了!”在周家嘴路海宁路虹口段3.5公里之内,类似违法建筑已被拆除1.1万平方米,根据计划,其余1.7万平方米将在年底前全部消失。
  虹口老城区里,违法建筑是影响群众生活的“老大难”问题,投诉信、投诉电话经常直接找上区领导。“违法建筑中,不仅有群众擅自搭建的亭棚阁楼,也有一些姓‘公’的。”区领导坦言,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街镇为解决失业无业人员就业,搭建临时商用房,发展亭棚经济。上世纪90年代末,周家嘴路海宁路拓宽改造,为补偿沿线部分企业经济损失,政府部门又允许企业搭建临时商用房,限定使用10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临时商用房已到“退役”之年。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虹口区领导深入街镇、里弄调研。群众纷纷反映,希望政府在推进旧区改造的同时,对违法建筑也加强整治,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对此,区领导这样思考:违法建筑既是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也是迎世博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要啃这块“硬骨头”必须“先公后私”,街镇亭棚经济“遗迹”、政府部门许可的临时商用房必须率先拆除,让群众心服口服、让百姓得实惠。
  周家嘴路721号、748号和798号,是当初区属国有企业搭建的临时商用房。区拆违办主任李富国和同事们现场调查发现,3000多平方米的商用房内,有3个“二房东”、48个“三房东”,共51家个体经营户,行业涉及餐饮、棋牌、足浴、KTV、印刷、五金加工等,有的属无证经营,有的向顶楼“扩张”,又搭出数百平方米违法建筑,情况极为复杂。紧挨商用房的,就是百姓住宅。
  摸清底数后,区拆违办马上请来区建委、工商、城管、法制办、信访及相关街道和业主企业召开圆桌会议。会上,业主企业提出,与经营户的租赁合同没到期,此时拆除商用房,企业将面临经济损失;工商部门提出,易地经营涉及企业工商验证等问题;信访、街道等部门则提出涉及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等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政府部门达成一致:各自跨前一步,联手啃“硬骨头”。
  随即,一张张告知书发放到了51家经营户手中。
  政府部门“双管齐下”:一方面,集中整治商用房内无证无照经营户,同时为易地经营户提供工商变更便利服务;另一方面,参与业主企业和租赁户的“谈判”,做好清退、安置工作,或帮助经营户另寻场地。周家嘴路721号一家彩扩店,店内机器超过六米长,业主以此为借口不肯搬。为此,联合工作组动用吊车,将机器搬出。相关部门还提供过渡场地,让经营户临时放置物品设备等。仅仅25天,至3月7日,3000多平方米的“超龄”商用房全部拆除。如今,这些地块已全部补种绿化、添置主题景观。
  虹口区各街镇也纷纷向亭棚经济“遗迹”开刀。天宝路沿线有23间近500平方米违法建筑,是20多年前街道搭建的临时房。如今,当初的无业失业问题大部分已解决,许多房子也被转租了好几手。由于地处四平中学对面,里面的经营户大部分从事快餐业,无证经营、占路设摊等现象严重,学校家长投诉不断。近日,欧阳路街道彻底拆除了这片亭棚经济“遗迹”,拓宽人行道、还路于民。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虹口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区道路沿线建筑的实时监控,力争违法建筑“零增长”;并完善违法建筑举报“一口受理、快速处置”机制,力争在去年拆违4.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拆违4万平方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