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连日来,由上戏戏曲学院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毕业大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倩女离魂》《孽海记》正在上演。刚刚揭晓的上海白玉兰戏剧新人奖,3位得主也都出自该院。徐幸捷院长深有感触地表示:“是上海文教结合工程打破了以往文化、教育的条块分割,改变了传统育人、用人两张皮,才使我们今天构建起了戏曲拔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也才会出现今天的好戏连台和新星耀眼。”
请来最好师资传承非遗经典
从第15届白玉兰新人奖设立迄今,上戏戏曲学院培养的舞蹈新秀严闻、越剧新人陈��、京剧新苗傅希如、赵欢和昆曲女小生翁佳慧等榜上有名。连续数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上,该院成绩优异,届届夺金。这和建立创新实验区,积极打造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分不开。
如国家昆曲人才培养基地自2005年挂牌以来,华文漪、蔡正仁、王世瑶等顶尖艺术家均来校执教。他们还请来梅葆玖、李世济、尚长荣等百余位京剧名家授课。为改变麒派传人青黄不接的窘迫局面,他们邀请小王桂卿、裴永杰、赵麟童、陈少云等前来主持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为改变木偶皮影“人走艺丢”的现状,该院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木偶本科专业,展开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等样式的教学。去年该校学生的4个节目在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上摘金夺银,学院去年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实训基地培育创意人才
为了更好打造拔尖的戏曲后备人才新军,学院建立起创新型人才实训基地,鼓励大胆创新,让新人在舞台实践中迅速得到锻炼成长。学院全面突破专业限制,开设了《戏曲角色塑造》和《诗词意境小品》等特色课程,组建了青年京昆剧团。由卢秋燕等8位同学编导的京剧《培尔・金特》,公演后广受好评。
逸夫舞台、美琪大戏院等也与学校联手,为学生创造“周周有彩排,月月有演出”的实践条件。市群艺馆、徐汇文化艺术中心、闵行群艺馆等都成为该院实训基地,每年实训演出50多场,实训人数近3000人次,使学生提早为戏迷所认识,还为今后就业拓展了道路。
加强科学研究探索现代教育
学院积极探索传统戏曲教育的现代化道路,用以提高戏曲拔尖人才培养的成活率,以弥补长期以来传统戏曲教育口传身授和凭经验选才的不足。2004年以来,学院大胆引入人体科学理论,建立起戏曲专业人才的体质监测数据库和骨龄数据库。有一次招生时遇见一个很不错的学小生苗子,但骨龄测试却显示他至少要长到1.85米,并不适合学小生。这就避免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学院还建立了“表演人才培养科学训练实验室”,已完成《上海戏曲专业学生伤病情况调查与分析》和《运用人体科学理论完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因此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正式批准为创新实验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