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百姓健康 社区医生:“仁心” 还需“妙手”
好医生陈海新众多的感人细节中,有这样一组数字:行医14年,临诊25万余人次,开出方子的平均药价仅五六十元。有病人曾回忆:“陈医生总是用有效又便宜的药,减轻我们的负担。”
针对百姓慢性病、常见病,凭借过硬医技,使用社区适宜技术,本市社区医生同样正努力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当好市民“健康守门人”。
“做鞋垫也是治病”
虹口区新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出了名的“鞋垫医生”―――沈建人,专门量脚定做鞋垫,为老人解除脚痛宿疾,四年下来做出五六百双。沈建人说:“做鞋垫也是治病,当医生的,就该为病人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社区看病不收挂号费,穿上这副鞋垫走出医院,前后只要4块钱,比小摊头上卖的鞋垫贵不了多少。”远近而来的老伯老太都这样对比着。沈建人参照先进的矫形技术,把普通鞋垫剪贴加工得有高有低,让脚底板的力学点重新分布,从而缓解足部痛楚。
看似简单的鞋垫疗法,为何别人想不到?沈建人说,不少医生都遗忘了最基本的诊疗手法,许多来看脚痛的老人,此前求医过程中甚至都没脱过鞋袜,一上来就是拍片子、验血等程序。事实上,只有亲手摸清每个病人的足底形态,才能因人而异地做出最合脚的鞋垫。
寻找最适宜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忧,在本市社区医疗机构已形成共识。调查显示,针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若采用适宜的中医药技术治疗,费用可降低30%左右。据统计,目前上海已有33家社区中心中医执业医师占15%以上,药房中至少有600种以上饮片,至少开展4种中医适宜技术,让市民不出社区就享受到价廉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心病还得心药医
不少社区医生常戏称自己是“N+1”型―――“N”,指的是全科技术,而心理疏导就是那个“1”。
作为社区医疗的主要人群,老年人退休后的失落感,独居的孤独感,身患慢性病的焦虑感等,往往成为诱发或加重身体病情的“病根”。乍浦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裘志行说,心病还得心药医,陈海新医生常常为病人做“心理按摩”,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功课”,心理疏导同样是急需加强的重要适宜技术。
一年多前,裘志行第一次上门看到病人杨老太,吓了一跳―――90多岁的老太太不吃不睡,眼泪嗒嗒滴,软软躺在床上没力气。裘医生搬张椅子坐在床边,递毛巾、拉家常,慢慢问出原因:老人身患癌症,又与子女发生了点误会,心里老大疙瘩解不开。近两个小时,在裘医生轻声细语的开解下,杨老太终于展开笑颜,连声喊饿,身边的儿子、媳妇大大舒了一口气。
家住德州四村的王女士年初腰椎盘突出发病,病情进入康复期后,立刻主动从三级大医院转回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说,“以前犯病时也在这里康复的,当时就怕从此动不了,老往坏处想,吃药、锻炼都不起劲。多亏这里的医生护士,常常耐着性子给我解释这个病的治疗原理,还告诉我其他病人的成功经验,听着听着就有信心了。”
适宜技术不“吃老本”
不少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指出,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不能单靠祖传手艺“吃老本”,只有不断“优化升级”,百姓才能享受到更为有效的社区医疗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针对适宜技术的研究正为医疗第一线提供坚实的“科技后援”,可喜的是,社区医生凭借实践经验与扎实功底,已成为科研攻关的“主角”之一。
数据显示,本市新一轮医学领先学科研究项目中,社区卫生项目所占比例高达40%。入选项目均贴近社区居民健康实际,其中包括慢性病防治的12项,妇幼保健有5项,全科服务4项,预防保健5项,以及精神卫生、农村卫生和中医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