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
3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上海世博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万季飞、周汉民、成岳冲、杨澜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一切始于世博会。”
这是一句关于世博会经久不衰的名言。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史。150多年的岁月中,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随后得以推广普及,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距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只有不到420天了。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特殊背景下,世博会又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连日来,办好世博会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8日上午,政协举行大会发言,赵启正、杨多良委员就办博发言;下午,全国政协举行世博专场发布会,万季飞、周汉民、成岳冲、杨澜等委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产生了多大影响,会不会有人退展?美国来不来参展?
万季飞: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参展国和参展方提出退展。美国口头已确认参展,但目前还没有书面确认。但是美国馆的筹备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周汉民:四天前,美国国家馆筹备团队已经宣布3M公司正式成为美国国家馆第一赞助商。
问: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创下6400万人次参观纪录,上海世博会能打破这一纪录吗?
周汉民:上海世博会是在2001年经中国相关预测公司和世界知名盖洛普公司做民调综合显示,认为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万人次。其中5%―10%是海外游客,包括港澳台地区。余下的6700万游客是我们的同胞,就是说每2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看世博会。
问:上海世博会要花多少钱,多少年能收回成本?
周汉民:上海世博会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和永久性场馆建设,总投资是180亿元。上海世博会的营运资金是106亿元。资金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投入、发行建设债券、从市场营运中获取。市场营运又一分为二,一是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高级赞助商、项目赞助商;二是门票收入,每张全票是160元人民币。相信上海世博会能够做到收支相抵。
问:中国馆是否会强调环保绿色理念?
万季飞:中国馆建筑方案是采取了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的方式,经过层层遴选,也经过专家的讨论、认定,最终形成方案叫“东方之冠”。这个馆是斗拱形,设计理念可概括为16个字: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周汉民:它十分强调节能,有相当数量的尖端科技展示。今年年底建成。
问:上海世博会会不会免费赠票?
周汉民:世博会我们准备销售6200万张票。本届世博会没有一张赠票,当然会有许多优惠票。团体票销售从本月27日开始,个别票销售从今年7月1日开始。
问:上海世博会如何摆脱“是上海的事”这一错误印象?
万季飞: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即今年5月1日,组委会将在国家博物馆西门前树立上海世博会计时牌,今年的7月5日―15日,将在首都北京博物馆举办走进世博会大型巡展,进一步提高上海世博会的知晓度。
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在世界经济前景堪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寄予了厚望。
截至2月18日,已有185个国家和46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创下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纪录。本届世博会场馆内有50余个最佳城市实践案例共同展出,16个企业馆中已经有15个“名花有主”。
国际社会为何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信心?事实上,世博会在经济危机阴霾下成功举办并不是没有先例。赵启正委员介绍,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举办。这次世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大萧条”拨云见日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次世博会吸引了近2300万人次参加,直接、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人们战胜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有影响,但是影响有限,不会影响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万季飞委员和周汉民委员说,目前上海世博会的一切筹备工作正积极开展,进展顺利。
首先拉动“三驾马车”
周汉民委员介绍,世博会的经济拉动效应首先体现在投资、消费、文化“三驾马车”上―――
世博园区共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建造230万平方米建筑,其中有六分之一是老建筑的修整和重新使用。与此同时,这届世博会5.28平方公里土地中有三分之一将用于绿化,成为上海永久的绿肺。这些基础建设总投资达180亿元。
本届世博会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到访,除了来看世博会,很可能要在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逗留,海外游客也会借此到更远的中国名胜古迹游玩。消费潜能无可估量。
世博会期间,预计每天将有近百场的文艺演出和文化节目,目前这些文化、节目、展演正在筹备之中。
此外,本届世博会将展示高新科技成果,为中国调整结构助力,并催生高新技术成果和新的产业。周汉民委员说:“世博会会带动现代国际会展业、都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的发展。”
另一项无形拉动,则是对信心的拉动。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关键的是全民信心。“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振兴了上海经济,拉动了长三角发展,在全国产生效应。上海世博会将再次振兴上海的经济,拉动长三角发展,在全国产生效应。”万季飞委员说。
联动辐射长三角
在代表、委员眼中,世博会也将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历次世博会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是带动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一个区域的联动发展,进而促进举办国实现新的发展。”杨多良委员表示。
泛长三角区域内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是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世博会将助推这一区域的崛起。
杨多良、成岳冲委员分析:世博会期间,海内外参观者将达7000万人次,其中70%可能到周边城市旅行。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车流,迫切需要泛长三角区域共同构筑更为便捷高效的大交通和大通信体系,尽早实现“同城效应”。巨大客流将为信息、会展、运输、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服务能级的提升。
这届世博会,每个省市自治区在中国馆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展区,每个地区都要举行为期5天的展示活动,184天的世博会中除开幕7天和闭幕7天外,170天将分给各省市自治区进行展示活动。
吸引孩子激发创意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申办世博会,给发展中国家是种鼓舞。”周汉民委员表示,中国早在2002年就拿出1亿美元的专项资金来援助世界发展中国家参展,目前已有120个发展中国家受到援助。
杨澜委员表示,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这非常契合中国的实际,也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其实不同国家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许多实践,将来也会成为很好的范例,能够被其他国家汲取。”
世博会还有着面向未来的潜在效应。杨澜委员表示:“历届世博会对年轻人,特别是孩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当中就孕育着我们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未来文化创意的主力军,如果他们的童年时代能够见识到这样一个全球的文化和科技盛会,对他们的幼小心灵和创造力是很好的激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