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之后听什么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再度出击话剧舞台
30年前,以一出《于无声处》在中国话剧舞台炸响震天惊雷、并由此确立上海滩话剧地位的市工人文化宫,的确沉寂得太久了;如今,借助《杏花雨》的复出之路并不平坦。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眼下市工人文化宫正在组织专家对《杏花雨》的剧本进行进一步修改,但由于经费等因素,改进后的《杏花雨》何时复演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惊雷”之后听什么――市宫和话剧舞台,都在急切地寻找答案。
话剧舞台――是否还有市宫一席之地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市宫的话剧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同迈进的。在《于无声处》之后,诸如《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大桥》、《中国制造》等十几部观照时代、反映当下的作品,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2000年之后,话剧的娱乐化、商业化潮流将原本代表主流话剧的市宫作品挤到了市场的边缘。市工人文化宫一度将创作重心转向了电视剧,连续推出了《无瑕人生》、《新英雄虎胆》和《红色康乃馨》等电视剧作品。
“但其实我们重返话剧舞台之心一直没死,只是不敢轻易动手。”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陈东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陈东湖坦言,虽然白领话剧让沉寂多年的话剧舞台重现曙光,但市宫不想踩着别人的脚印往前走。“我们相信话剧舞台需要百花齐放。”
《杏花雨》可以说是市宫在沉寂多年之后投出的一颗问路石。“虽然突破了传统的工人题材,但《杏花雨》仍然是一部标准的‘市宫作品’。它关注人的命运、充满浓重的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这些都是市宫话剧一以贯之的特点。”当年《于无声处》的编剧、著名作家宗福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宗福先说,《于无声处》去年复演了45场,其中17场是在高校,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在不到两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大学生观众鼓掌最多达14次。“这在30年前首演的时候也不多见。”这让他意识到,那些因为白领话剧而走近话剧艺术的年轻人并不满足于轻松、搞笑的娱乐话剧,“他们会长大,会需要娱乐之外的东西,而这种需要,就是市宫原创话剧赖以继续存在的土壤。”
重新出发――需要人才和市场的支撑
然而,单凭信念和激情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虽然相信自己是话剧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那一朵,但真正要重新出发并且走得更远,人才和市场是“市宫人”必须面对的两个障碍。
培育观众是市宫话剧复苏道路上不可省略的一个环节。安福路已经拥有了自己固定的“粉丝”群,一心想要和安福路有所区别的市宫,需要多少时间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又有多少财力能够支撑这种寻找?出路不是没有,需要的是机制上的突破――陈东湖告诉记者,市宫拥有自己的小剧场,目前正在与北京一家颇为热门的民营戏剧制作团队接洽,如果合作能够成功,小剧场得以盈利,市宫也有了展演自己原创作品的舞台,“如果市宫小剧场最后也能成为话剧集散地,那是再好不过了。”
除此之外,运行机制的创新也将为市宫话剧注入新的活力――《杏花雨》就是这样一种成功的尝试。该剧由市宫编剧,导演和演员则分别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滑稽剧团等本市多个文艺团体。陈东湖表示,这种模式既能够保证市宫对作品定位的掌控,又能够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地借用名导演、名演员的号召力,是市宫将来的方向。
不过,无论机制怎么灵活,市宫想要重现话剧辉煌,必须依靠一大批作者队伍。宗福先坦言对于市宫作者青黄不接的担忧。在他看来,职工作者来自基层,有着对生活最新鲜的感受和创作的锐气,只有靠他们的不断涌现,市宫话剧才能真正得以延续。令人高兴的是,记者了解到,市宫正在酝酿和宝钢等大型企业合作成立职工业余创作基地,今年准备建6个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