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用“感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沪郊涌现平民“道德模范”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73

一群普通人成了“感动金山”的道德楷模。
法官为农民讨回了劳动报酬
  
  在经济快速发展之时,道德的力量更显得震撼人心。去年,全国掀起“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一个个平民楷模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如今,这份“感动”也来到了我们身边。
  近日,金山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层“感动金山”人物评选,倡导全社会为身边平凡人的真情而感动,以此来消除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记者看到,沪郊版“道德模范”都是普通人,他们中有捋起袖子多次义务献血的企业团队,有收入微薄却慷慨捐款的七旬老人,有致富后回报家乡父老的企业家,有为帮助百姓就业而四处奔走的就业援助员……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评论说,上海基层政府用“感动”来帮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颇具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其实就在“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中。
  一群老人的“编辑部”
  最近,八旬老人黎家余特别开心。这并不是因为自己被评为了“感动金山”人物,而是因为他们一群老人精心编著的《金山卫春秋》即将出版了。
  这已是他们“金山卫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第十本书。在此之前,这个民间编辑部已自费出版了《金山卫万寿寺小志》《炳录公昭武将军方鸣谦传略》《涉世劝善歌》《侵华日军金山卫登陆纪实》和《俞氏家训》等书,出版量达到2万余册,对搜集、整理当地各种史料作出了默默贡献。
  据介绍,编辑部都由老人组成,他们中有教师、退役军人、退休老干部等。作为牵头人,黎家余难忘这些年编书的甘苦。他说,《金山卫春秋》前后跨越近五千年,不少历史记载都已遗失,所幸俞德良老人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考证。俞老在他简陋的家里,趴在那斑驳的书桌旁,坚持天天写书,从不间断。编书的经费不够,俞老就从亲戚那里借,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他跟亲戚们保证:“六十不借债,七十不过夜。如果我还不出,还有我儿子还。”更为可贵的是,在过去的资料积累中,俞德良老人还珍藏摘录了《金山卫俞氏家谱》中的部分史料,这就为《金山卫春秋》的编纂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鉴证依据。经过努力,《金山卫春秋》第一册出版了,这本地方志共有70余万字,将为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资料。
  在编书赠书的过程中,还有太多令人感怀的故事:没有旅费,冒着风雨,俞德良骑自行车从金山去杭州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去海盐县的路上,黎家余等老人也多次留下了上门赠书的足迹;在金山,他们还一次次赶往邮局,将新出版的《俞氏家训》寄送给全国各省市的图书馆……很快,他们收到了来自广西、安徽、杭州、广州等各大图书馆的“赠书感谢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吴孟庆先生也对《俞氏家训》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我们身边,许多人似乎在做着毫不起眼的工作,但他们的执着是支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石……让人感动的是,同样获评为“感动金山”人物的杨历军,将所得奖金全部捐给了“金山卫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得了颁奖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沙积村里的“老娘舅”
  在漕泾镇沙积村,沈天龙是一名司法信访接待员,也是一位让村民信服的“老娘舅”。他虽已年近七旬,却不愿在家安享晚年,而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百姓解忧消愁。
  站在群众立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次,村里的一对聋哑夫妇,为家务与儿子、媳妇吵架,火气很大,决心拼个“你死我活”。第一时间,沈天龙等赶到现场进行调解。由于是聋哑人,很难与他们沟通,于是老沈又请来旁人做临时翻译,同时找来他们的老父母、邻居一起做思想工作,很快平息了一场风波。还有一天,沈天龙感冒、发烧在家,一位村民因为修建房屋与邻居发生纠纷来找他。得知情况后,他立即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现场调解。
  为了做好调解工作,老沈还特地自学掌握了土地管理、劳动保障、吸劳养劳、房屋动拆迁、失地补偿等多方面的政策法规。村里有一位党员,当过兵,又曾担任过村干部,因目前家庭经济困难,于是向村里提出能否享受镇保待遇。沈天龙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了解到这位党员并不能享受该待遇,于是坚持原则,耐心细致地为他解释,使他最终表示理解和接受。此外,老沈还每月坚持撰写工作小结,分析一个月来的工作情况,为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探索新路子。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半句多”。老沈说,信访工作成天与有意见或有怨气的群众打交道,稍不注意工作方法就容易激化矛盾,所以要格外注意服务态度和技巧。有一天,老沈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对方语气尖刻,态度也不好,于是沈天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与其沟通,最终化解了对方的疑虑和怨气。现在,老沈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细化到一句话、一个眼神上。
  郊区发展正日新月异,农民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复杂,沈天龙这样的“老娘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走出国门的金山志愿者
  贾志娟是金山张堰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但一年多前,她放弃了上海优越的条件,随第六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踏上了海外志愿服务的征程。
  一个密不透风的仓库,两扇普通的铁门,五张乒乓桌,这就是贾志娟工作的地方―――老挝国家乒乓球队。这是一支很特别的队伍,14名队员都是老挝国立大学的学生,每次放学后才赶来训练。活动场地很小,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会大汗淋漓。但贾志娟每天都坚守在这里与学生们一起训练。
  在老挝,停水停电是常事。但贾志娟还发现,老挝万象的水质也很差,水龙头里接出来的水一会儿就有黄黄的丝状物和泥沙,还有一种怪怪的味道。于是,大家只好常常把马桶水箱盖掀开,取用里面沉淀好的水来刷牙……就这样,贾志娟和队友们克服生活、工作上的种种困难,将中国人民的友情传达到了老挝人民的心中。其间,家里三位亲人的相继去世,也没有打垮这个东北妹子。她将悲伤埋在心里,先后参加了第九届世界马拉松半程友谊赛等多项重要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出征时的誓言。
  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努力,老挝国家乒乓球队在第十三届东南亚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了女子乒乓球团体铜牌、男子乒乓球团体铜牌的历史最好成绩,受到老挝国家总理府和体委的嘉奖。年轻的贾志娟在湄公河畔唱响了青春之歌。
  为农村老太讨薪的法官
  几年前,张某等14位农村老太就开始为华某的公司加工头巾,约定每扎好一块头巾就获得劳动报酬1元。但她们干了3年,一直没有获得足额报酬。后来,却听说了华某经营的公司倒闭的消息。眼看几年辛苦钱没了希望,老太们个个心急如焚,把索讨“血汗钱”的希望寄托在了区法院的法官身上。
  虽然标的金额较小,但是区法院受理该案后,想方设法为老太们执行到钱款。该案承办人彭文忠副庭长多次找被执行人华某谈话,释法析理、耐心教育,并多次到廊下镇积极寻找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最终,通过当地司法所、村委会,他了解到华某有厂房出租并收取租金。掌握线索后,区法院执行庭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华某承诺以租赁收益偿还劳动报酬。执行到部分款项后,区法院将该笔钱款及时发还给14位农村老太。老太们拿到钱后热泪盈眶:“这笔钱我们讨得很辛苦,今天终于拿到了,谢谢法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法院报》等媒体纷纷对该案进行报道。
  为了帮农民工讨薪,金山区法院还开辟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工资的诉讼可当天立案,快速财保;对紧急的涉及工资款案件提前加入,及时和劳动监察部门沟通联系;对申请执行的涉及工资款案件,包括春节期间提出执行申请或反映执行线索的案件,及时受理、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