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春末夏至,申城话剧舞台展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可喜景象。众多海外大师名剧在沪集中上演,尤金・奥尼尔、萨缪尔・贝克特、达里奥・福……一个个来自不同时代国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师经典在这里登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纳百川的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空前活跃,也为申城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艺术享受。
大师魅力不可挡
大师名剧的魅力势不可挡。观众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冲着大师名字走进剧场的。“知道达里奥・福是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开始的,现在又能欣赏大师代表意大利喜剧巅峰之作的《女人的最后一天》,我又怎么能错过呢?”
的确是这样,根据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小说《在峡谷里》演绎的写意形体剧《长打契诃夫》,由加拿大人带来了申城;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悲剧的经典之作《榆树下的欲望》也被沪港艺术家搬上了舞台;根据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经典作品《牛虻》改编的同名话剧一再加场,好评如潮。
接轨国际同步演出
尤为可喜的是,上海的演艺界不仅积极“引进来”,还主动“走出去”,努力与世界文化同步。在今年全球纪念荒诞派戏剧大师萨缪尔・贝克特的系列活动当中,第一次有了中国艺术家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就发自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来自海内外的4台与贝克特有关的话剧演出《等待果陀》、《莫洛依+独白》和《终局》等,以及19部戏剧电影的演映,第一次让这位声名显赫的戏剧大师完整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这样的与世界同步纪念活动在上海还是第一次。
据了解,上海演艺界还将参与今年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390年的纪念演出,一台由澳大利亚艺术家带来的喜剧《莎士比亚全集》浓缩版下月将在东艺歌剧厅亮相,一台由上海和英国艺术家联手打造的莎翁名剧《李尔王》也将在10月推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会擦出火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舞台剧给中国同行们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崭新的戏剧样式。美国普利策奖名剧《晚安妈妈》在演出时,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观众的时间设置成同步,使观众仿佛与剧中母女共同经历着一场生存还是放弃的命运之争。而由《倾城之恋》和《榆树下的欲望》,都让歌手以歌声串场解说言外之意,也使上海同行们受益匪浅。
据悉,5月的上海舞台还将与歌德学院共同合作“德国戏剧周”,而9月还有“亚洲当代戏剧季”。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和外国剧目的出现,不仅加强了业内的交流合作,更繁荣了申城的演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