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教师科研团队招募 本科生
上海电机学院新近推出一项规定:每个教师科研团队都要吸纳一部分本科生为“科研人员”,师生之间可双向选择,让学生较早接受科研熏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该校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举措。
电机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学校人才培养如何定位?校党委书记夏建国带队,走访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一次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得出结论:上海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员,电机学院应在原有优势和特色基础上,着力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调研中,不少企业还对本科技术人才提出要求:“不仅动手能力强,还要有创新能力,能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外语能力要强,能与外国同行自如交流,追踪国际先进技术。”……围绕这些要求,电机学院创新本科教学设计。
教师科研课题一“开放”,便吸引了许多本科生加盟。机械工程系教师李荣斌等承接了上海重型机器厂课题项目―――“大型锻件锻造工艺研究”。在这支科研团队里,除了2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外,还“招募”了5位大一本科生参加。课题组构建了另一个“大课堂”:李老师为学生们讲述课题研究方向;指导他们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带着他们跑企业,向技术人员了解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一次,李老师让学生们做一项光谱分析实验,可校内没有实验设备。学生们想办法联系了一家校外实验室,完成了任务。学生们说:“跟着老师搞科研,培养了我们的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李老师这样评价:“可别小看本科生,有时他们的一个灵感火花,也很有价值。”
课程改革如何对接企业需求?在吸收了宝钢、上海电机等众多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后,电机学院探索课程新模式,在《电机与电控》、《可编程控制器》两门课中试点。按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上课,以原理和概念展开知识体系;现在,老师先抛出一项技术任务,通过解决难题,自然而然“串”起一系列知识点和技能操作。教“检测技术”课的梁森教授,结合自己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在课程每一章节后都设计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讨论题;课上讨论不尽兴,梁老师还开了一个“答疑网”,门庭若市。
高层次技术人才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电机学院制定了外语教改方案:双语课程覆盖面扩大,本科生专业课的10%要进行双语教学;以英语语种为主,适度发展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等语种;在校园网上建立优质外语教学资源库,凸现技术外语特色。
应用型本科生培养越多越好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科研领军人物,也需要大批位于人才"金字塔"上端的高级技术人才。上海电机学院就确定了以后者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推出创新的培养举措。
近年来,上海一批院校"专升本"。这就带来一个办学课题:是跻身于老牌本科院校,一味追求综合型、研究型;还是坚持自身办学特色,与其他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生?电机学院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值得其他学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