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朝“变绿”迈进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节能和环保指标
去年,本市经济朝“变绿”迈进:完成节能降耗4%和污染减排2%的“硬指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6%。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河道水质总体得到改善。
今后五年,本市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十一五”期间下降20%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40%以上。
报告指出,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其中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这一系列节能和环保指标背后折射出这样的理念:硬约束,让上海的经济更“绿”。
20%:结构调整,减字当先
过去五年,本市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今后五年,将在下降20%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代表委员们指出:GDP能耗五年下降20%,尽管压力很大,但没有退路。这要考虑去年实际完成的基数,也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以及能耗总量增长和节能措施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把五年目标平均分解到年度。
“而节能降耗关键在于结构调整。”周世平代表说,据有关部门对本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万元GDP能耗下降因素分析,结构调整因素约占2/3。五年内要下降20%,就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开展“腾笼换鸟”。
如何“腾笼换鸟”?毛文佩代表认为,要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占地少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多、低附加值的劣势企业。“只有优化产业结构,实行引进产业‘选商’,才能提高‘准入门槛’。”毛文佩建议,尽快建立本市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控制高能耗建设项目。
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区联手,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线或企业,力争实现节能100万吨标准煤。据了解,目前,已推进实施156个重点项目。“这一系列关停并转措施正是在‘减’字上做文章。”毛文佩说,与此相应的,是要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3%:环保投入,重在“善”用
去年,环保投入资金超过300亿元,相当于同期本市GDP的3%。据悉,这几年本市环保投入一直保持在3%左右。随着GDP总量的增长,实际上环保投入也在增加。代表委员们认为,只要“善”用,节能环保体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中。
“3%的投入需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粗放的管理模式,而关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孔利明代表说,在工厂选址中选择环境影响小、运输方便的地点;在设计中多采用环保节能的设备、材料;在施工中减少设备材料的损耗,合理处置废弃物。
“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各项指标的实现,技术进步固然重要,机制创新同样不可缺少。”徐雪峰代表说,节能降耗不能仅仅靠财政投入来保证,还要善于应用经济杠杆来落实,如对优质节能产品和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对大众节能消费品,给予税收优惠或直接补贴等。
“不花一分钱,却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合同能源管理就是典型的‘我投资,你收益’的模式。”徐雪峰代表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这就需要推广一些新的融资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基金、担保基金等。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建立80多家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并开展合同能源管理146项。
“对于关停企业,政府要给予补贴支持。”张峰委员说,法规政策同样是重要的杠杆。在减排方面,本市已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脱硫电厂上网电价和按照建设时段分类的脱硫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向水源保护区倾斜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费补贴政策等。
85%:落实指标,完善考核
报告指出:城镇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代表委员们认为,完成这些环境指标,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职责,也需要每个市民的参与。
孔利明代表引用了一本细账:本市如果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1摄氏度,全市480万户每天可减少24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若每天平均开4小时空调,就可节约96万千瓦时用电量。本市若把原来用的13升抽水马桶更换成3升/6升双键马桶,每只抽水马桶每年约可节约用水29吨。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张峰委员说,本市生活用能约占20%,呈增长趋势,只要每个市民从身边做起,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和习惯,生活节能大有可为,城市节能潜力巨大。
生活节能靠市民自觉,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则需考核机制的检验。“为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节能考核,今后年度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与产权代表即董事长的考核结果及绩效薪酬挂钩。”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已实行能耗目标考核,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代表委员们认为,要真正落实节能环保指标,考核机制的完善势在必行,建议根据行业、地区、部门不同,对节能考核机制进行细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