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在基层唱响 大学毕业生基层创业事迹感染沪上学子
怎样的青春最美丽?4月29日,“青春的选择”大学毕业生基层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沪演讲,为沪上高校学子解答了这个命题。
带领村民致富,有价
【人物】周毅,2003年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现任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同心村党支部书记。
【实践】刚到同心村时,一件事对我触动不小。几个村民把一头活生生的猪从山上抬下来,可到了集市猪就死了。村民心痛得直掉眼泪!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他们修条路。历经三个月奋战,一条5米宽4公里长的公路建成了。
一年服务期满,恰逢同心村支部换届选举,几十名党员联名提出要我当支部书记候选人。当时我很矛盾。但经过一整夜辗转反侧,我决定参加选举,并以高票当选。
怎样带领大伙儿致富?我自筹经费7万多元,修建了村里第一个规范化养猪场,并在养猪场里建起蘑菇基地,以发展“生态菌种-科学养猪-能源沼气-大棚蔬菜-绿色芋头”的循环经济。总之,看着村民逐步富裕起来,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价。
【听众感言】罗作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届毕业生):我刚刚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在西部的日子也许会很艰苦,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但这样的经历能让我真正得到历练,能让我受益一生。
基层摸爬滚打,值得
【人物】李宏安,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现任职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实践】从大学毕业到2004年2月,我参与了南京地铁修建工作。当时,我每天下到20多米深的地下,监控盾构机的行踪,一天干下来,全身会落下一层污垢,连耳朵眼、鼻孔里都是黑乎乎的。凭着对一线技术的了解,我还攻克了盾构在流砂地层掘进控制等技术难题。项目竣工时,我由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项目技术部主任。
2004年9月,北京地铁建设公司招聘技术人才,条件有3个:本科学历、5年以上相关经验、工程师技术职称。我后两个条件不具备,但被破格录用。公司让我担任北京地铁十号线两个合同段、造价5亿多元工程的业主代表。
【听众感言】李华(东华大学研究生):不少大学生对一些基层工作“看不上眼”,但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只有摆正位置,从基层做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创业,走“弯曲的直线”
【人物】刘庆峰,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科大讯飞公司总裁。
【实践】我选择创业的方向是智能语音技术。初期,我们在校外租了一间民房作为工作场所。夏天,合肥近40摄氏度高温,十几个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内干活,连空调都没有,每天要干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黄瓜是最好的夜宵。
我们团队核心人员都是中科大的佼佼者,每人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但所有人都毫不犹豫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如今,科大讯飞不仅在中文语音核心技术上牢牢控制了制高点,而且占据了中文语音主流市场80%的份额。
人们往往看到成功的“直线”,其实每一小步的成功都经历了曲折,付出了巨大努力。
【听众感言】张蕊(东华大学本科生):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就业选择。如果我们能把自身优势、时代机遇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最大限度释放出青春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