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饼可以为经济发展助威,也可以为旅游产业出力,何乐而不为?”近日,“首届海峡两岸博饼文化旅游发展论坛”在厦门博饼民俗园举行,闽南民俗专家彭一万这么说。
厦门市文史专家彭一万、龚洁、范寿春、林沙、江林宣,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干事杨再平,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念旭、厦门泛美旅游投资规划公司副总经理戴松涛等文史界、旅游界专家参加了讨论。
此次论坛,是厦门博饼民俗园牵头主办的,活动受到了市旅游局、市文化局、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
博饼可成新的旅游载体
彭一万说,博饼民俗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于一园,是闽南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的“视窗”,完全可以建成新的旅游吸引物。
“博饼活动的发展,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百姓,从状元筹到状元饼,从单一的状元大饼到总共63块的会饼,都是通过民间商业运作这一途径。制作月饼,创造气氛,扩大影响,使之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最终成为有实物、有载体、有趣味、有内涵的游戏活动。”
闽南民俗专家龚洁说,厦门博饼民俗园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博饼起源与发展过程的博饼主题园,它的建成,为厦门的文化、旅游发展增加了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创作摇滚版的“博饼歌”
杨再平说,可以从多方面实现博饼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像金门的高粱酒、贡糖、陶瓷,厦门的馅饼、肉松、漆线雕等,都可以作为博饼的奖品;借鉴厦门博饼民俗园的做法,开发博饼主题“状元餐”、“主题剧”,进一步丰富两岸博饼游的内容;针对特殊群体,比如年轻人,可以创作摇滚版的“博饼歌”,赋予博饼更时尚的文化内涵。
论坛嘉宾围绕博饼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以及建立常态化博饼体验景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进行了精彩的阐述,本报将在下期做专门报道。(徐雁宁 王绍亮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