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茅岭监狱中心监区落成 2000余名在押犯集体搬迁
对于地处皖南境内的上海市白茅岭监狱的2000多名在押犯人来说,4月15日有着特殊意义――他们分别从分散的四个老监区陆续搬迁至新落成的白茅岭中心监区。这也是上海监狱史上规模最大的犯人集体搬迁。
凌晨5点,六监区的500余关押犯人作为当天搬迁的“先遣队”,已早早起床,整理各自内务。吃过早餐,犯人们将随身简易行装打包,系上标有自己姓名、并以颜色代表所在分监区的彩色小布条。
5点45分,首批犯人准时上车。七辆蓝白色大囚车每辆能载上40名犯人、3名押解员和一位车长。着装整齐的囚犯、表情严肃的干警,一切井然有序,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或兴奋。8点15分,当沉重的黑色大铁门开启,第一辆囚车缓缓驶出高高的围墙时,车内的监狱干警、囚犯都不约而同地回过了头……
镜头一
早餐后有半小时用于整装、检查。24岁的赵伟(化名)利用这段时间仔仔细细地将自己监房的桌子、窗户擦了一遍。新监区的良好设施、环境对他已不具备吸引力,因为再过两天,他将刑满释放。
赵伟的这一行动也引得同监房的两“犯友”上前帮忙。要离开这个特殊的老地方,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据监狱干警介绍,这两天早晨,常有犯人走到小操场,看看四周的墙、摸摸一旁的窗、浇浇亲手栽种的盆花。
据赵伟说,犯人们对待此次大搬迁的心态都比较平和,但大家心里也清楚,争取早日重获自由,这才是最重要的。
镜头二
8点20分,押解途中。年轻的监狱干警张旭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整个搬迁过程有着超常严密的程序和纪律,丝毫马虎不得,这对从业半年多的张旭来讲是一次考验。
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张旭主修的是监狱学,如今他对监狱干警这份工作已经有了新认识:“对不同犯人要用不同方式教育改造,光有理论而不多动脑子是不行的。”
此次搬迁的消息一公布,不少犯人就急着找改造教官谈话。原来,他们担心因搬迁引起的人员变动会影响到自己的改造记录和成绩。这就是不安定因素。张旭对症下药,着重向犯人宣传搬迁过程中“计分考核不变”、“等级处遇不变”等原则,让他们继续努力改造。如今,张旭手中还有四位犯人递交的申报减刑材料,作为“承包责任人”,张旭称一定负责到底,使他们安心过渡。
镜头三
已搬空的二监区(老监区之一)外,大门旁有三间小平房,这就是会见室。墙上挂着的一叠纸上,字迹模糊可见:监区接待犯人家属谈话记录。监狱干警称,这类单子在新监区看不到了,犯人与家属的会面将统统由数码技术监控。
与简陋的监房相比,老监区的会见室算是比较“体面”的了。三间房分别标有“严管”、“中宽”、“大宽”的字样,陈设也不同。“严管”室里,会面时间仅一小时,一旁还有记录人员;“中宽”室里,时间放宽到两小时;“大宽”更是放置了床和桌椅,会面时间也更为宽裕。当然,待遇是依据犯人的表现区分的。
除整洁的监房、独立的卫生设施、标准化的体育场外,新监区的“接见室”也是颇为人性化的。宽敞的空间保证了多名犯人同时会见亲友,而隔音玻璃、多功能电话等设施,不仅避免了相互干扰,也免除了“第三者”在场时的尴尬。但与此同时,百米开外的监控中心却对每个监控点的情况了如指掌,而这样的管理似乎也更得人心。
相关链接
新落成的上海市白茅岭监狱中心监区位于方圆40公里的白茅岭中心地带。工程始建于2002年,投资总额7000余万元,占地200余亩,绿化覆盖率78%,并配有生活、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是一所集现代化设施与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监狱。它的启用,实现了关押格局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管理体制由“监舍合一”向“监舍分离”的转变。不仅利于全面提高改造质量,也将推进上海监狱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