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科种业”新技术使飞机播种造林取得突破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06


  一粒轻飘飘的种子如果直接被用于飞机播种,很容易被风吹散或被鸟、鼠吞食;但若给种子穿上一件“外衣”―――既增重又含水,还有隔离作用,结果就大为改观。鄂尔多斯市领导近日将来上海,和上海农业科技种子有限公司商谈筹备国家级林草种子丸粒化研发中心的事宜。因为该公司研发的这一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取得了“革命性突破”。
  鄂尔多斯草原800多年前曾经水草丰美,成吉思汗毫不犹豫地选之为安息之所;而如今那已是华北沙尘天气的主要源区之一。建国以来,西北省区从未放弃过“治沙梦想”,1983年鄂尔多斯市开始使用飞播技术。遗憾的是,20年来所飞播的种子,当年成活率从未超过50%,3年成活率从未超过30%。
  两年前,“上科种业”将林草种子包衣丸粒技术带到那里试播,被鄂尔多斯市林业种苗站站长刘新前称为“革命性突破”。他介绍说:“去年飞播了300多万亩,当年成活率超过70%,发芽率比过去提高25%!现在内蒙古还是冬季,再过一个月你来看看,杨柴、柠条(灌木)就能有20厘米-
40厘米高,籽蒿、沙打旺(牧草)都要变成青绿色。”据悉,鄂尔多斯地区现有适宜飞播造林的土地面积4000多万亩,因此该企业的飞播任务已经排到了13年之后。
  采用飞播的地区往往是人工造林无法涉足的高大沙丘,在野生环境中生长的种子成活率不高。
  因此,“上科种业”先精选种子,以保证粒粒都是“实心弹”,目前种子净度已达到95%以上,比原先提高8%-10%。其次,他们克服了“四大难题”:一是避免位移,通过种子包衣丸粒化技术将种子“增重”,达到原先的3倍-6倍,从而增加飞播种子的命中率;二是保水,通过在种子“外衣”中放入了吸水树脂等保水剂,使它们能在沙漠里将自身重量100倍的水份吸附到种子根系周围;三是避害,为了让种子免遭鸟鼠吞食,在种子的“外衣”内还要特别加入驱避剂,使它们敬而远之;四是适时崩解,种子的“外衣”何时“脱下”,这既有湿度标准又有温度要求,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经过层层加工的种子自然大大增强了综合“活”力,因此过去飞播1亩地要500克种子,现在只需250克-300克。据统计,去年鄂尔多斯市仅仅降低播量一项就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
  如今,上科种业已与当地林业部门共同成立了我国唯一进行大规模产业化林草种子包衣丸粒化加工的企业―――碧森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将这一技术向更大范围推广。几天前,该企业刚刚与陕西榆林地区签订了合同,负责为其提供今年飞播的20万公斤林草种子;此外,新疆、宁夏、甘肃等地的林业部门也在与其积极接洽中。“上科种业”总经理周志疆表示,沙漠治理是个世界课题,尽管该技术刚开始产业化,但应用前景广阔,他们将在生产中进一步完善技术,并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