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疑虑而来信服而去 上海司法不搞地方保护主义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4

  一个婚变离异的外地人,来沪探望在女方家的孩子,遭到了女方冷酷无情的拒绝。继而,他只能跑到上海的法院去要求得到探视权。上海的法院会保护他这个不起眼的外地人权益吗?“法律没有主客场,只讲公正和高效”,热情的法官边立案边打消他的疑虑。
  
  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案子,上海法院建立了快审快结制,并给予外地来沪诉讼当事人特别关照,减少他们滞留时间和诉讼成本,免其来回奔波。上述那位外地当事人的案子刚一立案受理,当即就进入快审程序。法官启用了电话送达传票的方式,女方被叫到法院后,法官立即开庭审理。感情用事的女方犟不过法律,在法官的疏导下,只得同意让男方会见孩子。愿望在一天当中就迅速实现,这个外地大男人当着法官掉下了热泪。
  
  上海司法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何止是个人,到上海打过官司的外地企业也有这样的感受。山西省一家公司的金经理讨债讨了5年,就是要不回上海一家单位欠他的12000元人民币。电话催款、来人要钱、信函交涉,对方除了不理不睬,就是软磨硬泡。金经理想打官司,开始也是疑虑重重:自己人生地不熟,被告又是上海单位,再何况诉讼标的只有区区万把元,大上海的法官岂会把这起小案放在心上。彷徨许多日子后,迫于无奈,他还是一脚踏进了虹口区法院。从此,他对上海法院和法官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那天,在法院窗明几净的立案大厅里,接待他的法官只用了10分钟,就将案子立了案,还告诉他,为方便外地当事人,法院会快审快结。果然,不多日子,金经理在太原市收到了审案法官吴宪刚的电话。吴法官在电话里告诉他:由于你单位地址变动,开庭通知被退回,现离开庭审理的时间只有3天,能否来上海?还对他说:出于交通等方面考虑,外地当事人要照顾,如赶不上,法院就推迟开庭。金经理没想到法官还会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他想方设法如期赶到了上海,一进法院,吴法官立刻放下手头工作,马上安排对这起欠款纠纷案的开庭审理,紧凑有序的庭审只经过2小时,就分清是非、辩明了道理,慑于法律威严,被告方只得同意交付欠款,调解本案。为让当事人节省费用、及时回晋,吴法官当即制作了司法调解书,使金经理赶上了当天的火车。
  
  不偏不倚,公正执法,是四川省一家公司对上海法院的切身感受。这家外地的生物工程公司为订购一台价值136万元人民币的仪器,与本市一家医用仪器厂发生了纠纷。款付了126万元,但仪器却迟迟未拿到,四川这家单位只能到合同签约履行地的上海法院打起官司,要求解除合同,返还货款。开始,他们对打赢官司不抱多大希望,觉得上海法官胳膊肯定往里拐,使劲帮本地企业的忙。结果,事情大大出乎他们所料。
  
  审案的严萌根法官查明,原告这家四川企业虽有延误取货、迟交尾款的违约责任,但被告上海这家企业却将双方约定的这台仪器私下出售了,还隐瞒了这个事实,强调对方的违约过错,借机索要各种补偿费。
  
  原告对上述情况本不知情,没想到法官却将这个决定案子胜负的重大事实查清了。判决书毫不含糊地定性下判:原告四川方虽有轻微违约行为,但被告上海厂方的根本违约行为是导致订货合同未能履行的直接原因,该行为有违诚实信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接到了这份情理、事理、文理、法理“四理并茂”的判决书,这家外地公司彻底服了,公司负责人由衷赞叹:上海非但不欺外,还有点护外。
  
  他的感叹真有点道理。不能让外地来沪人员委屈受气――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受市政府委托承担这项责任。统计数据表明:去年以来,上海20家市、区(县)法律援助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1200多件,经济困难的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可以及时得到免费服务,他们的劳动权益、生存权益、医疗权益等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司法部门在处理欠薪、医疗费和伤残补偿等案子时,还依法对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及时的司法救济,通过“先予执行”的手段,让他们在案件未了时就得到维系生存的钱款。
  
  上海城市精神最显著的一点是法治精神,外地律师事务所在评价上海时异口同声。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朱洪超说:有感于此,外地各省市已有68家律师事务所在沪设立分所,外地来沪律师都得到了公平竞争的待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