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两会”看上海发展新机遇
“上海的国有企业要大胆走出去”、“上海要创立更多的全国品牌”、“上海人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出一把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海如何进一步学习全国、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再次成为上海代表们关注的热点。打好“中华牌”,已不仅仅是实施国家战略,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现。
在区域协调中求合作,在服务全国中谋共赢。代表们结合实际,深切感受到走出上海,融入全国,给上海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围绕一个“融”字,上海大有可为。
机遇之一:推进国家战略,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能级
“两会”召开前夕,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公布《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预测未来20年间,将有2/3的财富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三大城市圈集聚。虽然拥有15个城市的长三角GDP对全国经济贡献率达18%,居三大城市群之首,但潜力远未释放,空间整合能力还须提升。对上海而言,提升城市能级,发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是一个定位于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
代表们表示,上海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四个中心”的建设,在坚持协调和合作中增强城市集聚能级和辐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长三角的整体繁荣服务。
提升产业结构上,上海要实现垂直分工,缩短与世界差距。彭镇秋代表认为,上海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增长,高新产业要跨越式发展,加强和长三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城市能级,上海要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代表们在讨论中认为,上海要发挥辐射和集聚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在服务体系和产业链上,要形成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合理分工,例如在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上,上海应大有作为。
机遇之二:参与产业重组,鼓励上海企业走出去
“两会”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上海通用汽车和山东大宇、辽宁沈阳金杯在京签订协议,对后两家企业进行重组。作为今年国内汽车业最大的一次并购,这一纸协定,意义深远。这是上海企业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新举措。新一轮国企改革将至,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企业的资产重组日趋活跃,给上海企业走向全国带来了新机遇。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上海应把有益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去。”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陈虹代表说这番话的底气,来源于通用一年多的实践。2002年底,通用重组了烟台一家汽车公司,将赛欧的生产线全面北移,当年就生产销售了38000多辆,创造了近30亿的销售额。去年,上海通用产销量增长了82%,仅山东那部分就占了40%。
推动各地资本参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上海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向全国,以产权为纽带,利用参股、并购等多种手段,改造国有企业。张林俭代表认为,目前,东部外向型经济的能级已明显提高,政府可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鼓励企业更大步走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发展跨区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机遇之三:积极面向“三农”,更好服务农村大市场
“三农”问题,是今年“两会”热点。上海如何更加全面地服务全国,在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上,把本地产学研优势和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令代表们群情激奋。东西联动,面向“三农”,为上海加强和中西部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来自光明乳业的王佳芬代表感受颇深。她认为,上海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技术、管理、品牌和人才资源的一定优势。上海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加快与中西部互动和合作。袁以星代表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上海农业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上海要发挥科技、装备、品牌等优势,与各方合作,挖掘潜力,为全国各地构筑物流、信息和加工的平台。
面向“三农”,是中西部合作的着力点。惠永正代表建议,推动东西联动,对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项目可予以政策倾斜,从而可以使西部天然资源与东部的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