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在上外举行
以“回顾、探索与展望中国外语教学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3月6日至8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中国日报社等协办。
吴启迪副部长在致词中代表教育部对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和全国所有从事外语教育教学的老师们致以敬意。
吴启迪指出,本届研讨会容纳了多语种教学的研究成果,是一次海纳百川的学术盛会。她说,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字,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有1千9百万人,可以说,我国在校大学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学习外语的群体。另外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学生也在学习外语。外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可见。
吴启迪强调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改革机遇。在此背景下召开的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对于繁荣外语教育学科研究,营造和健全学术氛围,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出席本届国际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10多所外语院校的校长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英语教学学会、国际语言测试协会、国际英语教学法论坛、麦克米伦教育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等10多家国际著名语言教学与研究机构、大学出版社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也出席了本届国际研讨会。
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多位大学校长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学者本着“繁荣学术研究,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外语教学”的宗旨,围绕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外语教学的实践研究、教材对比研教材模式研究等五大系列板块,通过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了深入研讨。
本届研讨会所收到的近千篇学术论文,集中地体现了近年来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和基础外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教学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20个语种。
据出席本届研讨会的有关专家学者预测,目前,我国各层次的外语在学人数约有3千多万人。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巨大的、持续的市场需求和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薄弱的教学基础之间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也促使外语教学持续而不间断地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变革。
与会中外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培养出了数百万较高层次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起始年下移至小学一至三年级;尤其是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外语教学大纲修订并实施以及近年启动的英语教学“一条龙”课题研究、教材编写和主要语种水平测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教学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戴炜栋、何其莘、杨惠中、文秋芳、李力、邹申等与会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法理论还缺乏突破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其原因既有教学法和教材上忽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缺陷,也有外语教学各层次衔接脱节、师资水平不够理想、教学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我国外语教育与研究界的当务之急是:从当前的我国外语教学实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外语教学目标和加速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效率出发,及时引进国外语言教学的最新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懈地探索并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教学实施与外语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