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以人为本 ――解读上海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确定的背后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3

  上海卫生系统最近动作频频,继去年底出台《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下称70号文)后,最近又确定上海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承诺将其成为保障上海人民健康的底线。据估算,上海500余所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中,大约有300余所能进入这一主体框架。谁进谁出?正在制订中的市、区县两级区域卫生规划会一一解答。
  主体框架的确定,伴随的将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目的是:保障市民得到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经营效率。这一切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公立医院:保障困难人群的健康底线
  一个问题:政府为何还要举办300余所公立医疗机构?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主体,长期来肩负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担,保障弱势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带有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但现状正如温总理在报告中谈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群众对看病难等反映比较强烈。
  这一现状决定了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的必要性,公立医院在引领医疗服务市场、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调控基本医疗服务供需的抓手。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21世纪医学国际论坛上,美国专家给予了有力反证:美国在医疗领域过度依赖市场作用,导致医药费用高达GDP的14%,在形成沉重社会负担的同时,还有3000万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其医疗体制的总体表现和公平性居发达国家末位。
  不可避免的,市场运行有着强烈的趋利动向。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今日,还有相当数量的困难人群。有了这样一个主体框架,才会有保障人民健康的底线,它体现的是政府责任。在医疗服务市场上,政府保持一定数量的公益医疗机构,能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市场手段: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另一个问题:200家左右的公立医疗机构面临转制问题。
  主体框架的出台,合理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的同时,要利用政策杠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多元办医,特别是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医疗卫生领域。
  市发改委副主任祝兆松对上海医疗市场这样分析:目前,本市外籍人士约占上海户籍人口的1%左右,而世界同类大都市所占比例一般在5%―10%;此外,港澳台同胞与外地居民大量进入上海,不同人群又具有不同就医需求和就医习惯,必然要求医疗机构开设不同等级、档次和质量的专业医疗技术服务机构;加上有着更多、更高层次医疗需求的上海本地人群,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要求加快形成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主体队伍。
  市场竞争将成为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有力手段。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便是药品降价,药价虚高,长期来成为困扰我国医疗保险与服务制度的一个难题,“平价药房”的出现,才迫使药品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实质性下降。
  政府职能:变“办卫生”为用综合手段“管卫生”
  第三个问题,主体框架外的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谁来保障其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市场是不完全市场,服务带有专业技术服务特点,必然带来信息的不对称,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病人往往因为不确定性和盲目性而处于弱势地位,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与政府投资公立医院的福利性质不同,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在动机上往往更多倾向于市场回报和利润收益,但与其他生产过程不一样,医院生产的产品应是健康的人,卫生领域有其特殊性。
  上海现有的200多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其年业务收入仅占全市医疗业务收入的3%左右,所占份额微乎其微。毋庸讳言,这些医院中,除极少数外,大多数业绩平平,有的甚至难以为继。由于面临投资回报的压力,服务质量降低和通过开办各种形式“专家门诊”欺骗病人等,问题已开始暴露。
  政府必须削弱民营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平定医疗服务价格,纠正市场失灵。但绝不是靠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扮演的医疗机构“老板”和“总院长”角色来实现,而应从“办卫生”转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卫生”,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制定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