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面铺开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5

  2月25日,市文广影视管理局向各区县文化馆发出通知,要求30天摸清家底,选出一到两个精品项目,提交文化部,列入中国申报联合国“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候选名单。
  
寻找急需抢救的项目
  上海有众多“艺海遗珠”散落在郊区乡野。如何寻找这些文化“活化石”,为上海的申报行动添薪加油?首先是对全市每个地区的民间特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加以归纳、梳理,最终评审出能够代表海派文化和城市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
  目前,上海除了16个文化艺术之乡外,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南汇的锣鼓书、胡桥滚灯、徐行草编、三林舞龙、川沙故事、颛桥剪纸、崇明扁担戏等,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鲜明的海派特色,究竟选择哪一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杨鑫基说,它必须是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传统,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其次,能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对民间文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它的技能可以很好地保存、加以推广,同时又对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寻找民间艺术传人
  “大量的民间艺术,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弄堂小贩唱的叫卖小调、青浦商榻的‘宣卷’、城隍庙的顾绣顾墨,纷纷湮没在时代的变迁中,民间艺术正面临衰落、断层的困境。”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吴祖德焦虑地说。
  据记载,上海明初就有皮影,创始人叫毛跟渔。解放初期,奉贤、南汇、川沙、闵行一带还有皮影艺人活动的踪影。上海皮影与北方皮影相比,不同点是材质采用小牛皮而不是驴皮,唱腔中带有江南小调风味。文艺家协会与上海木偶剧团的编导一起,询问了闵行区各乡镇文化馆,终于在七宝镇找到了毛跟渔的第六代传人、90多岁的琚墨旭,在他家里找到了一箱皮影,头楂、整身、道具、布景样样齐全,能演出《隋唐演义》《三英战吕布》《薛仁贵东征》等人们熟悉的传统戏。随后,又在新泾乡找到了琚墨旭的两个徒弟,也都是70多岁的老人,请他们“出山”,在3月中旬举办的上海民间艺术博物会上一展皮影技艺,演出《隋唐英雄传》。
  在《中国民歌集成》中,上海地区的民歌只有短调,没有长调。查访中,有人反映南汇的“哭嫁歌”“哭丧歌”,不仅调非常长,且有具体内容,“哭嫁歌”讲述的是姑娘出嫁后要敬公婆、爱子女;“哭丧歌”则是叙述死者的生平。目前知道有个传人,家住南汇大团镇。吴祖德说,近日就要去大团采风。目的不是为了复旧,让“哭嫁歌”“哭丧歌”重新复燃,而是要记录“哭嫁歌”“哭丧歌”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氛围下兴起、盛行、灭亡的。对于民俗的了解、记载,也是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寻找散失的艺术精品
  1957年,上海曾有一幅绒绣参加德国莱比锡博览会,得到好评,这是工艺美术师刘佩珍一家五姊妹花费两年时间制作而成的。这件作品在哪里?他们拜访了刘佩珍,得知绒绣因体积大,长期搁置在家中床底下,不利于保护,提出愿意代为保管。刘佩珍姊妹经商量,决定捐献给工艺美术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孝周是木刻现代题材的领军人物,他创作的木刻浮雕《三味书屋》遐迩闻名。多年过去了,《三味书屋》一直深藏不露。行业协会的同志找到张孝周,才知这件浮雕作品以前束之高阁,放在美术品雕刻厂仓库里。十多年前,工厂转制,张孝周提出将此作品买下,私人收藏。他将这件精心之作“领”回家后,用镜框装起来,一直挂在家中墙上。日前,在首届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评定会上,被评定为艺术精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