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将举行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90

  3月18日起,上海将举行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长期散落乡间的“绝活”届时要纷纷登堂入室,如嘉定的黄草编、金山的黑陶、松江的网版画、闵行的皮影等。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今年文化部的重点工程之一。创办上海“民博会”,也正是在保护和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在工业化时代,农耕文化是应该进入博物馆、受到保护的文化。”上海已有16个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奉贤的滚灯、崇明的渔民画、宝山的吹塑版画等,大都市里的乡间艺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竭尽所能让自己的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上海正热切关注这些民间艺术。这几天,奉贤区文广局文化科的老覃十分忙碌,他携着一份《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申报表》,一一走访当地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村镇和一些知名老艺人。笔者在跟随采访中,感受到了民间艺人们的执著和热忱。
  折纸老人忙写书
  见到“折纸大王”徐菊洪,就知道这是个倔强的老人,他要自己为折纸艺术找一条出路。近来,他不仅忙着要参加首届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的展出,并且还积极于埋头写书,欲将折纸艺术介绍给更多的人。
  徐菊洪乐呵呵地说,一直以为折纸受冷落,但是他去年首次写了本书《纸艺苑―――折纸情》,介绍如何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折纸作品,结果颇受读者欢迎,书卖得很好,第一版5000本两三个月就卖光了。现在,不少出版社纷纷来约他出书。老徐说,到今年六月份,他还将写出两本关于折纸的书来。
  老徐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他自幼就喜欢折纸。常常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折出几十上百种造型,他越来越沉迷于折纸艺术。1997年他退休后,更是一头扎进了折纸工艺。他依据国际折纸的要求,定了标准,不拼不接,结构简练,不但要形似,更追求神似。他创作的数十件作品,无不倾注其心血。因为潜心折纸,他甚至谢绝了一些单位对他的聘用。
  在区图书馆的工作室里,笔者见到了他的形形色色的折纸作品,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舟车器皿、十二生肖、人物脸谱等,还有演绎成语故事如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等内容的折纸作品,甚至马儿还能折出不同的神情动作。作品都十分精致,且栩栩如生,让人难以相信是用纸折出来的。老徐问,熟悉折纸吗?笔者摇头。他介绍道,其实我国折纸艺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传统折纸作品就有一二十种,但是却少有人投入其中并折出精彩;而美、日等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国家级的折纸协会,每一两年还举办一次世界级的折纸展览,有的国家甚至自称是折纸的故乡和发源地。老徐要“为中国的折纸艺术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
  围绕折纸,老徐还真做了不少事。2000年他就和美籍华人许谨妮一起,成立了上海折纸俱乐部,担任国内顾问和首席技术指导,他甚至提出,只要能弘扬民间折纸工艺,他愿意免费服务。在他的辅导下,2001年和2002年田林小学、田林三小、逸夫小学的多名学生参加美国折纸协会举办的世界儿童折纸比赛,“大闸蟹”、“中国茶具”、“二龙抢珠”等多种作品获奖。尽管后来俱乐部由于多种原因停了,但是在老徐等人的努力之下,俱乐部有望在近期重开。现在,老徐还常常出去授课,辅导老年爱好者和少年儿童学习折纸。
  皮影演绎儿童剧
  上海也有皮影吗?老覃说,不仅有,而且奉贤区至今还存留着一个皮影戏班,仍在坚持演出。
  据介绍,皮影发源于我国北方,上海的皮影则来自浙江,清代晚期发展迅猛,曾一度盛行,但是后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奉贤的皮影戏,自有特色。它的说白,用的是方言,唱腔则取自地方戏曲和山歌调、花园调、采茶调等民间小调,糅合成特有的“皮影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地域文化特色。
  上海郊区最后剩下的皮影民间艺人团体,就是奉贤区齐贤的唐家皮影戏班,班主是与皮影结缘70多年的唐宝良。因为皮影,老唐也有了忘不了的往日荣光。据说,以前戏班到一个地方演出,观看者常有数千人,他们只能守住村子的几个路口,收取观看费。戏班的名声,在奉贤、南汇、闵行一带曾十分响亮。唐家皮影戏,还作为上海唯一的皮影艺术参加过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但是,制作皮影、演皮影,仍是老唐的业余爱好,给人做衣服才是他的正式职业。因为尽管他们也还跑村子、上茶馆演出,但皮影戏已经少有人看了,他的生计还得靠裁缝铺的所得来维持。
  为了保护上海地区的皮影艺术,奉贤区有关部门落实了专门人员关注皮影事业,2001年还专门成立了上海奉贤皮影艺术研究所。笔者了解到,研究所设定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皮影艺术开发、研究交流;皮影艺术品制作、展览、销售;创作、演出、培训等”。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空间,奉贤的旅游经济也不甚发达,这些“业务”显然难以推广。研究所的生存不无尴尬。
  但是,有关人士已认识到,古老的艺术经过创新,也许会有生机。为了使上千年的古老皮影戏能在大都市立足,他们也在积极尝试,组建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根据目前的皮影艺术欣赏爱好角度的不同,排演一些短小精悍的剧本,创作一些适合儿童口味的节目,以让皮影成为老少皆宜的新文化。奉贤的新式皮影戏《乌鸦和狐狸》,到市区演出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说这些皮影关节灵活,狐狸的尾巴会动,眼珠会转,嘴巴会张,甚至还会滴口水……目前,奉贤一些学校里已建立了课外皮影戏兴趣小组和特色班,排演儿童剧、课本剧,如《半夜鸡叫》、《哪吒闹海》、《神笔马良》等,倒也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滚灯成了健身舞
  因为滚灯,奉贤柘林镇胡桥社区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区文化馆的徐思燕馆长介绍,传统的民间艺术滚灯,到了现代不仅没有湮没,反倒越来越有引领潮流之势:以前一个人“玩”的滚灯,现在可以演绎成500人参加的大型场面;滚灯不再是男人的专利,女子也照样可以舞动轻巧的滚灯。一段时间里,胡桥从学校到企业,再到社会各层面,处处可见舞灯者,奉贤成为名副其实的滚灯之乡。
  集舞蹈、杂耍、体育于一体的传统滚灯项目,而今又有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为何?有关人士介绍,滚灯本身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现在结合时代气息,迎合人们健身的需求,进行了许多设计和改造,又把它放回到民间中去,这就为民间艺术找到了新的生活基础。
  徐馆长介绍,首先从滚灯这个道具上改革。传统滚灯体大灯重,不利于舞者表演,当地一批民间艺术工作者就把大滚灯从直径1.5米缩至1.2米,灯重从30公斤减少为20公斤左右,灯体小了,灯重轻了,舞也就灵活了,旋转的速度也加快了,这就提高了滚灯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同时,他们还制作了中、小滚灯,直径分别为0.8米和0.33米左右,球内放置小球。小滚灯用彩带作装饰物,使球体更有色彩。中、小滚灯小而轻,适合女子舞耍,拓展了滚灯的表演领域。
  其次,在传统滚灯舞蹈的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民间舞蹈。这主要体现在中、小滚灯的编舞上。如小滚灯舞蹈,因为是清一色女子表演,就从步伐、动作姿态外部造型弹跳上下功夫,重点突出其柔美,吸取了安徽花鼓灯的舞步,设计了蹬步、倒十字步、小碎步、滑步等步伐。手上的动作则吸取东北秧歌的舞蹈语汇,同时学习云南抛绣球的民间艺术,编创了一系列动作。
  另外,音乐是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传统滚灯舞蹈并没有音乐,这就削弱了滚灯艺术的感染力。为使滚灯舞蹈适合广场表演,人们创作了江南民间锣鼓经二套,同时还创作了三套以江南民间音乐为主调的滚灯音乐,使滚灯的现代表演有了更好的效果。
  据介绍,为了把滚灯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人们还将编创老年滚灯舞操,青年摇滚滚灯舞操,少年滚灯舞操,幼儿游戏滚灯舞操,把滚灯纳入“全民健身”中去,使其更有民族特色、更有时代气息。
  民间艺术有希望
  奉贤区文广局的老覃说,在对这些乡间的艺术形式进行摸底调查后,他们将向市里上报几个特色项目,以期得到重视和保护,并且他们也将尽可能使更多民间艺人的呼声得到传达。
  民间的习俗生活有多丰富,民间艺术就有多丰富。民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不少专家指出,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
  第一,中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国,遗产的丰富性与消失的迅速,对抢救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第二,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非常不够,缺乏法规措施,缺乏智能资源,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
  第三,传承渠道不畅,民俗流变冲击大。教育领域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教育不能培养提供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社会人才。
  第四,民俗旅游对民间原生态文化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廉价开发,会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
  但专家也指出,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形势已有所改观,首先文化部已经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中包括申请国家重大投资,进行文化抢救、普查记录、保护,以及相关法规制定。同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由冯骥才先生倡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启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都在积极准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一系列的动作表明,上海也正在积极保护民间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