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市民们兴致勃勃地参加文字猜谜活动
这些年,经常有人说过年没有气氛,但是仔细体会,甲申新年却过出了十足的年味来。且看:
衣。除夕的大风恰恰配合了年的原意,申城也有幸领略到了料峭二字。于是乎,保暖内衣市场便火暴起来,在各大商场里,除了传统的式样,高科技产品也来助兴。什么纳米技术,暖卡,取暖片等等纷纷浮出水面,不仅让市民穿得暖,而且动得爽,正合了国际潮流。观念变了,穿着舒服了,过年的心情就足了。
食。现在趋势显示,在饭店享用年夜饭的市民越来越多,而且根据上海市卫生监督所所提供的信息,甲申新春假期没有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在某饭店烧年夜饭的周姓厨师说,为了这顿年夜饭,饭店在三个月前就忙碌起来准备料,不管别的地方怎样,他们店里的菜都不是半成品回锅,统统现做。不少顾客吃得高兴,索性连明年的年夜饭也订了。吃得方便、放心了,后顾之忧没有了,过年的胃口就足了。
住。陈小姐一家十几口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年才有过年的气氛。除夕夜,吃过了年夜饭,兄弟姐妹几家人一起到弟弟的新居去,楼上楼下,看看电视、唱唱卡拉OK,累了就住下。
哪比往年,半夜回家,冻得全无兴致。现在上海市民的平均居住面积达到13.1平方米,热火融融全家过年的场景又出现了,所不同的是房子大了,住得舒服了。住得舒服了,年才像个年。
行。过年的路比平时好走了,公交车没有那么挤了,路上的私家车比往年也多了。出行从容了,串门也方便了。
每天都会从莲花路坐地铁,在享受了小年夜、除夕和初一三天人少的从容后,发现人突然又多了起来,而且车厢里大多是没有回家过年的外乡人。60多岁的孙妈妈今年是第一次在上海过年,她儿子在上海几年了,在几个小区为居民送牛奶,为了不影响工作,索性把母亲接了来。南方人腊月里要打年糕,蒸馒头,过年还炒许多瓜子和花生,孙妈妈干脆把这些都搬到上海来。说到兴头上,车厢里身着Hip-Hop服装的小青年露出艳羡之色――原来年是这么过的。
上海是一个国际城市,接受世界的新东西多,古老的传统似乎在丧失,有人说搞不多久就要迷路。但,上海毕竟是中国的上海,正是每年从全国各地前来的建设者们带来了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发扬。不管洋节日如何冲击,年,只会越过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