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12月24日从市文管委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日正式同意“外滩源”地区保护与改造规划,“外滩源”建设项目被列为市重点历史保护建筑综合改造工程。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补充、细化保护展示这一地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具体措施。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苏州河汇流处,北至苏州河,南到滇池路,东至中山东一路,西靠四川中路,总面积16.1公顷。它处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的控制地带、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外滩源”拥有14幢优秀保护建筑,其中包括建于1873年的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领事馆),建于1918年的香港路59号(原银行公会大楼),建于1911年的北京东路81号(原益丰洋行),建于1908年的圆明园路185-195号(原安培洋行),建于1925年的虎丘路146号(原上海最早的戏院之一光陆大戏院)。
市文管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等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规划指导思想,制订了《上海市外滩源地区详细规划》;对历史保护建筑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保持原有的外立面、特色装修和特色空间平面格局;对新建筑必须在形式、体量、高度和色彩上与外滩建筑群、历史保护建筑协调统一。总体分3个层次:一、绿地;二、圆明园路的老建筑;三、虎丘路和四川路的新旧结合,按照文物保护体系和近现代保护建筑的要求,尽可能恢复历史景观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