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举行“知识杨浦院士论坛”第二讲活动
12月9日,杨浦10所高中的近500名学生,聆听了中国工程院范立础院士作《生活、读书、学习――漫谈创新》的讲演。
范立础院士现年70岁,是研究“桥梁”抗震的专家,为李国豪校长的弟子,由这样的资深院士来作“知识杨浦院士论坛”第二主讲,当然受到在场的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范院士的论述报告,体现了一种“桥梁”思维的特点,讲究报告的结构、层次,在最顶尖的境界里,却是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的大融合,而每一个人生关键阶段又表现出严谨和细腻的风格。
为什么要创新?范院士用古今中外的历史演变卡片,说明创新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科学技术在明清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罗盘、火药、活字印刷在北宋诞生,给世界带来了“革命”;而到了明清,西方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我们没有创新意识,落后了,拉大了距离。据说,蒸汽机发明用了100年时间,而现在激光技术从发现到使用仅为一年,如此紧迫的形势,不创新不行!
就怎样创新,范院士未作理论阐述,而是引用江泽民主席的题词:“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如何做事?先要生活。他结合自已的一生谈自已的感想,认为生活是磨炼,是奋斗,是挑战,主张“人在哭声中诞生,将在杂声中成长,应在笑声中仙逝”。学习是求真、是求善,是求美,如古人云:学无止境;而读书则是思辨,是探索,是求新,如古人云:开卷有益。这种富有启迪的深刻见解,引起在场的高中生们深思,并迅速地记录,名人名言?格言?还是诗?大家的心中一片喜悦。
范院士以自已的一生为案例,提要出“我的学历和工作经历”,从他的丰富阅历中,可以看出他的追求和奋斗的艰辛,也能看出国家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从78年-88年,他由讲师提升为副教授、教授,1990年为博导,2001年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受教育的角度剖析自已,认为自己小学接受了民主教育思想,初中以传统儒家教学为主,西方教学为辅;高中接触西方教育思想,重理科轻文科,加强英语学习;大学一年级接受天才教学思想,二到四年级则全面学习苏联,灌输式教学法。他觉得年幼时,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充分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少年时,在中西合璧的教学中,接受中华儒家传统的教诲;又受到西方教学求真、求善、求美的学习精神影响;青年时,接受苏联式大容量的灌输式教学,加强了基础理论,同时感受钱中业教授教学方法的美妙,更感受李国豪校长德式教育的严谨。
范院士认为小学着重于启蒙教育+爱的教育;中学则是基础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大学为溶入社会前的分科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研究生系师徒传授方式的探索研究的人才教育。他强调教师与学生要有个性,要关注一些所谓的“差”生,他们提出的许多古怪问题,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至此,范院士在举了大量的案例后,用概括的语言,揭开了怎样创新的秘密:人的奋斗靠自已,求得知识,富有幼想,提高能力,增强自信,优良品德,珍惜机遇,得到项目资助和政府支持,进行创新与发明。他认为成功是由失败堆砌的,只要有承受“失败”的勇气,即非天才亦总能成功的。因此,他强博览群书,不求甚解;攻其一点,坚持到底,认为重复就是倒退,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已。他引用了一位名人的话说:“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引起大家的共鸣。
别以为范院士只是个“大知识分子”,可他一点儿也不刻板,相反很幽默风趣,英语有时脱口而出,时不时令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感悟到了什么;别以为范院士是个桥梁专家,只懂造桥,其实他读了许多书,将古今中外的许多知识融入一体,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还是制作玩具的“高手”呢?奇怪吗?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他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兴趣决定一切。
在二到三个小时内,范院士不断地用电脑演绎自已的丰富人生和深刻见解。同时,又介绍了世界上一流的桥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创新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