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专家呼吁:上海人饭量不能再减了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7

  一天应该吃多少粮食?男8两,女6两,这是健康营养学的要求。但如今,上海人的饭量却小得多,大多数男性一天摄入的粮食仅五六两,女性仅四两,甚至只有二三两。而且,饭量减少的趋势还在延续。在12月12日市政府、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上海营养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呼吁:为了健康,上海人的饭量不能再减了。
  据专家介绍,上海在膳食结构上长期存在一种误区:饭多吃要发胖,蛋白质多吃有利健康。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发现,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上海市民的粮食摄入量已减少25.8%,其中土豆等薯类食物减少了61%。动物性食品则增加了1.5倍,其中畜肉增加1.08倍,乳及乳制品增加5.06倍,油脂增加0.6倍。疾控中心专家认为,从总体上说,上海人膳食中的优质蛋白已经够量了,但不少上海人还是热衷补大豆蛋白等营养品,殊不知,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而且,在蛋白质摄入中,上海市民也有偏颇,猪肉摄入量占蛋白质总量的64%。其实,猪肉的脂肪含量很高,是牛肉的2.8倍和鸡肉的2.2倍,但不饱和脂肪酸却显著低于鸡、鸭、兔肉。因此,上海城市居民的脂肪热能不断增加,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占热能食物总比重30%的限制。
  饭量一减再减,猪肉越吃越多,对健康而言,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仅高血压监测资料就显示,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逾15%,并呈加速增长态势,而1959年只有6.96%。目前全市高血压患者达120万左右,其中48.7%为中重度高血压。50多年来,上海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11.18%。超重、肥胖发生率也同时递增。专家介绍,膳食结构不合理,不仅会引发高血压等疾病,对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上海市民究竟每天应该吃多少谷物、多少荤菜、多少蔬菜才有利于健康?专家开具的建议“菜单”:一是“稳定粮食”,男性每天应摄入碳水化合物400克,女性应摄入碳水化合物300克,其中应适当增加薯类粮食的比重,借鉴世界营养学家广泛推荐的地中海膳食结构,土豆为主的薯类食物每天应摄入170克。其次是“保证蔬菜水果”,日摄入300克-400克。三是“增加奶类”,每天保证摄入200克,即一瓶牛奶。四是“调整肉类”,多吃鸡、鸭、鹅、兔肉和鱼,少吃猪肉。同时,专家还建议加强营养强化食品研究和开发,进行营养干预,目前加入铁的酱油、饼干等已经问世,市民可适当食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