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会雏形逐步显现 上海着力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这是一个略显尴尬却又十分紧迫的话题。
背诵着“言必信,行必果”等古训长大的中国人,却发现自己正为普遍的“信用缺失”现象付出沉重的代价:企业间三角债盘根错节,不按合同履约屡见不鲜,金融机构追讨个人欠款遥遥无期……1998年全国为诚信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300亿元。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备的上海被国家挑选为打造“诚信中国”的试点城市。1999年8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同年成立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从事征信业务的专门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大幕,就此拉开。
四年过去了,一个“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信用社会雏形在上海逐步显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你一定要记得按时还贷,否则你的不良记录会被登记在册,七年之内无法消除。以后你再想贷款就难了。”在办理住房贷款时,银行的信贷员如此告诫记者。
信贷员所说的“登记在册”,实际上指的是上海市民的个人信用记录。自2000年7月上海开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以来,已有350多万市民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记录,内容包括个人消费信贷、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的缴费、大学生助学贷款、租赁、司法等方面的信用信息。
而在企业征信方面,上海联合征信系统现已采集60多万户企业的信用记录,包括企业的信贷信息、信用等级信息、行业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国资绩效考评信息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在沪经营的企业。
“从经济学角度追究目前失信现象泛滥的原因,关键在于失信成本太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国说。他将失信者比作公交车上逃票的人,这次抓住了只能惩罚一次,罚金又低,到下次再上车时没人会知道他有前科而提防他。
“联合征信系统的作用就是放大对失信者的惩戒效应,将失信者与单一授信机构的矛盾,放大为其与整个社会的矛盾。”陈志国说。在他眼中,信用记录就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使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始终被追随、被透明。同时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你骗了所有的人,结果发现,你被所有的人骗了”
已经有些人为缺乏诚信而付出代价。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开通不久,即发现有一个人先后向7家银行申请了住房贷款。征信系统的存在粉碎了他欲借银行的钱来炒房地产的图谋。
上海市人事局从去年开展人才诚信调查和人才业绩档案建设,现已建档6万余人。在他们为用户出具的5千余份人才职业诚信报告中,查出近百个伪造学历、学位、业绩和经历的案例。在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和公安部门建立固定联系之后,这些弄虚作假者在办理上海市居住证时将受到制约。
而在最近为金茂集团、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等企业提供人才诚信调查服务时,联合征信系统更是鉴别出多名“高学历、高技能、低诚信”的“人才”,避免了企业用人失察。
去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法院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从此那些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的信息全部被纳入上海社会征信数据库系统,他们的经济活动受到极大制约,从而“要钱无法贷、有钱不能用”。
整合了分散在社会各方面的信用记录,上海联合征信系统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个人在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拖欠180天以上、使用准贷记卡发生透支超过90天未还款、拖欠自来水公司或燃气公司费用10个月以上等恶意欠费行为都将进入个人信用记录“黑名单”,名列“黑名单”之上的个人将得不到消费贷款。而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则会被诸多市场机会拒之门外,包括政府采购和土地招标。
放大失信惩戒效应的效果已初步体现: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上海分公司加入联合征信系统后,在征信体系的威慑下,用户欠费已从2001年7月份的1000万元,下降到目前的300万元左右。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
在已进入上海联合征信系统的市民和企业中,失信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市民和企业得到的是因为诚信而享受到的公平和便利。
数字显示,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已累计出具个人信用报告逾100万份,日均查询量从最初的50份上升到超过4000份,查询的要求大多来自日均发放6000余笔消费信贷的上海各家商业银行。
信用体系的完备直接带动了个人消费信贷。目前,在沪16家商业银行在进行各类消费信贷审批、信用卡发放审核中都已使用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消除了“信贷盲区”。据不完全统计,该系统为商业银行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已达数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474.6亿元,在沪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已占到全部信贷总量的12%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倍左右。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明介绍说,有诚信的求职者将会获得很大的便利。将来无论到哪里应聘,都不再需要带上一大堆证书、文凭,只要出具一份国家权威人事部门提供的人才业绩档案即可。
而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也会因为信用体系的发展而得到缓解。上海计划到2005年在全市80%的大型企业和50%的中小企业中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银行贷款将向信用资质优良的中小企业倾斜。
上海市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李建认为,在一个失信状态下的社会中,国民收入等资源的再分配倾向于那些不诚信的人;而建立在一个完备社会诚信体系基础上的信用社会才能实现资源公平、合理以及有效的配置。56岁的上海市民袁存义说得更直白:“社会诚信体系就是再也不要让老实人吃亏!”
“诚信无价,信用有价”。上海的社会信用系统就是让失信者支付更高的失信成本,让守信者享有更多的信用实惠。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国透露,上海今后对守信者的嘉奖包括:更低的利率水平,更长的信用账期,更高的信用额度,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坚固的客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