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日前举行的一场考核,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研究所3位研究员科研生涯的一个节点:是被续聘,还是遭解聘?4位国际考官和2位中方考官经“穷追猛打”式的考评后,日前确定3人具有续聘资格。这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首次在科学小组组长聘任中引入“国际考官”。
这3位研究员是4年前神经所成立时首批聘任的科研组长,分别担任感觉系统研究组、视网膜功能研究组和细胞生物物理研究组组长。在前4年中,3人的工资、科研经费和实验室数量都是同等待遇。本月初,3人合同期满,去留升降,神经所把发言权交给了第三方考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摩根・沈,德国马普学会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托比亚斯……4位国际考官均是国际神经生物学领域赫赫有名的学者专家。据悉,早在10月初,3位“考生”已将前4年的工作业绩、发表论文和未来科研计划写成书面报告,寄达国内外评委。除中外6位主考官外,每位“考生”还有数位“不见面的考官”。这些不见面的中外考官按程序先由每位“考生”自荐,但主考官最多只批准了其中的两三位任评委,其余另选他人。
“考评之严格,从没有经受过。尤其是洋考官,就像4位武林高手同时向你进招,且招招直点你的死穴。”对3位“考生”书面报告已琢磨透了的4位国际“考官”没有表扬,没有鼓励,句句发问直指研究“软档”,不是点到为止,而是穷追猛打,丝毫不留情面,让这些已有相当造诣的研究员如芒在背。但细思量,却深受启迪。
面试之后是群众考评。
国际考官与每个研究小组中的研究生聚餐座谈,询问3位研究组长每周有多少时间指导学生科研,指导效果如何,并考察了3个研究组的实验室环境。随后,6位中外主考官又闭门讨论数小时。目前,4位国际主考官正根据其余10多位“不见面考官”的书面意见,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将给每位“考生”出具一份综合书面评价。
神经所请国际同行著名专家当主考官,目的在于,要在中国的实验室里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原创成果。所长蒲慕明认为,只有引进国际通行的世界一流的考评体系,在严格的挑刺中,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诞生一流的成果。据了解,神经所其余10个科学小组组长,包括所长蒲慕明、中科院院士李朝义和郭爱克,合同期满后均要接受国际考官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