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构筑城市终身教育体系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2

  上海积极构筑城市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开办社区学校和社区“新民茶室”,丰富市民业余生活,加强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目前这些社区学校和“新民茶室”已成为开展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信息交流的场所、休闲娱乐的中心,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为社区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开办首家整建制的社区学校以来,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市99个社区(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学校,包括部分镇在内,全市共有133所社区学校、近2200个班级,在校学员总数达18万多人。这些社区学校面向社区群众,教学内容有科学文化知识、时事政治、家政服务以及文艺娱乐等,居民自愿报名参加,不受学历、年龄、性别、身份限制。静安区社区学校从开始的10个班级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班级、6000多名学员,教室内常座无虚席。
  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对社区学校的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措施等提出了明确思路和具体要求,强调社区学校是非正规的社会公共教育,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市文明办先后与市教委、市民政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和《上海市社区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各区县党委、政府从校舍落实、管理机制、教学安排、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为创造办学条件,普陀区由区教育局在每个社区(街道)内腾出一所中小学或幼儿园,作为社区学校的校舍。静安、黄浦等区则同社区内的学校联合办学,由学校提供校舍,在双休日开展社区教育。黄浦区还建立了市民学院,加强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培训指导,组建了由320名教师组成的讲师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进、多部门齐抓共管、社会运作、市民参与的工作体系和市民学院、社区学校、居民分校(教学点)三级组织网络。静安、浦东新区等区还建立了社区学校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协调、组织社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社区学校坚持公益性原则,学员基本不收费,只对职业培训、电脑培训或有物品消耗的班级酌情收费,而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全部课程免费。
  上海社区文明建设的另一件实事工程―――文明小区内的“新民茶室”,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已建成85个,还有15个正在进一步落实建设中。各区、街道、小区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广泛开展戏剧、棋牌、舞蹈、读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小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新民茶室”成为居委会工作和活动场所的延伸,既是茶室、活动室、小区图书室,也是谈心室、调解室、信息公布室、选民选举室、规章讨论室等,为小区居民参与居委会工作提供了场所。华东师大志愿者还与曹杨新村街道携手将“爱心假日”学习辅导站办进了社区“新民茶室”,72位困难家庭学生每周日下午都在茶室接受大学生的免费辅导,开拓了社区助学新模式。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上海有关部门正着手进一步推进社区学校和“新民茶室”的建设和管理:到2004年底全市80%的社区学校拥有整建制的独立校舍,2005年100%的社区学校拥有独立校舍;建立上海东方社区学校指导服务中心和讲师团,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分类教材,制订社区学校建设考核标准;形成一支以专业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社区学校教育队伍;开设网上教学,开办电子教室,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把“新民茶室”的管理纳入东方社区学校指导服务中心工作范围,建立更多便民利民的“新民茶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