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静安区学前教育又创新业绩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9

  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转发了《教育部关于表彰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的决定》,静安区自1989年、1996两次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以来,再一次荣获殊荣。
  这次,全国共评出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共100个,静安区是全市三个先进区之一。决定指出:这100个先进县、市、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充分发挥公办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
  近年来,在建设“精品教育区”的过程中,静安区把办好每一个幼托园所,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
  不仅由于政府重视,责任到位,确保经费投入,按标准建设园舍,大幅度地改善了办园条件,而且,通过多层次、多元化办园,提高整体办园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经过努力,静安区95%以上幼儿园达到一级园标准,形成由5所一级公益园、3所示范园和5所特色园构成的“五三五”办园格局,让适龄儿童100%受到优质的、富有个性的学前教育。同时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构建区、社区、园三级教师培训基地,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新时期取得新发展、创造新业绩。
  这次,全国共评出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共100个,静安区是全市三个先进区之一。决定指出:这100个先进县、市、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充分发挥公办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
  一、政府重视,责任到位,发展得以保障
  区建立了幼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区长定期组织召开幼托工作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幼托工作的发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静安区还建立了一年一度由区长和区属24个职能部门签定《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度,有效地整合了全区方方面面的力量,推进了静安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静安区还制定了有关制度和办法,如《关于贯彻<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0年静安区学前教育布局调整实施意见》《静安区园长任期承办制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等。
  区委、区政府领导经常指导工作,分管副区长深入全区每一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与有关部门共同规划园所建设。1999年3月,陈振鸿区委书记和瞿钧副区长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南西幼儿园开展现场办公,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按照上海市示范园标准建设好新南西幼儿园,在现场把责任落实到人,限期解决园舍建设中的实际困难。
  二、多层次、多元化办园,提高整体办园水平,以满足社会需求
  经过两年努力,静安区9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了一级园标准。此后,静安区又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源优化工作,进行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至2002年,把原来18所公办园调整为13所,形成“五三五”格局。
  5所办园历史悠久、办园质量上乘的一级幼儿园,分别服务于5个社区,确保全区居民能相对就近普遍享受高质量的子女的学前教育。政府保证这类园所的经费投入,并推进达标工程和品牌建设,体现优质优惠的公益性。
  3所实验性、示范性幼儿园服务于全区,它们是静安区学前教育的龙头。其中,实验性幼儿园开展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研究;两所招收中外幼儿的寄宿制幼儿园,探索新型寄宿制幼儿园的管理模式。
  5所特色品牌幼儿园是面向社区服务幼儿和家长的必要补充。它也是静安区学前教育整体办园水平较高基础上出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产物。
  “九五”期间,静安区多元化办园态势发展良好,办园形式主要有企业合作式和企业承办式两种。招生年龄双向延伸的幼托园所有12个,寄宿、全日双制一体的幼托园所有5所,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家长的需要,使适龄儿童100%都受到了优质的、富有个性的学前教育。
  三、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提倡个性办园
  1998年静安区开展幼托一体化试点工作。静安区以社区为依托,以一级园为龙头,以提升二级办园水平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1999年,我们拟发了《加强静安区学前教育社区联动,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努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静安区要求公益性幼儿园与社区内所有托儿所形成联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合作互动,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不断扩大。静安区还要求各社区托儿所、幼儿园以促进婴幼儿发展为主线,为每个孩子建立一套有连续性的、便于操作的、行之有效的个体发展档案。我们在5个社区开设了亲子学苑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方法,促进社区中0~6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
  1998年静安区选择了三位富有管理经验的园长,建立了保教指导中心,以加强对全区0~6岁幼托机构保育工作的管理。
  2001年,静安区在5所幼儿园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园长承办制,在方案中突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幼儿园发展为本”的特点。静安区拟定了有关资产、师资、课程、保育等办园水平的评价指标,对每一所幼儿园进行基础性评价,为实行园长承办制后的办园水平评价奠定了基础,并让每一所幼儿园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功能定位、潜在优势等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让园长对幼儿园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教育局与幼儿园签定园长承办制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认定、目标规划、承办条件、承办管理。协议的严肃性和制约性,使园长真正走上依法治园的道路。
  四、保证经费,按标准建设,大幅度改善办园条件
  在出生率下降、生源减少的情况下,静安区幼教经费投入却有明显增加。财政划拨的生均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递增,从1999年至2001年静安区教育局就投入幼儿园基建经费1841万元,使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非教育部门也集资1400余万元,扩建、修建了部分园舍,使全区园所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有所提高。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扬“名师”抓方向。学习幼教名家徐苗郎的爱岗敬业、爱幼奉献精神,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静安区作出了《关于向徐苗郎同志学习的决定》,组织全区幼教教职员工听取徐苗郎的事迹报告。2001年,静安区又推出了刚满30周岁的幼教名师徐则民,以鼓励全区幼教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二是建“培训网”抓实效。除了在区教育学院开展幼儿园教师正规培训外,还构建了区、社区、园三级培训基地。
  1998年至2000年,静安区多次开展市及市以上级的幼儿教育展示、交流与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2001年市教学评优活动中,静安区有两位青年老师荣获优胜奖。一支结构合理、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
  六、科研先导,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化的课程
  市级课题“区域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策略与行动”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课题“全国城市幼儿园游戏教育方案”建立在静安区数十年研究基础之上。静安区曾于1995年和1997年召开了两届全国幼儿游戏研讨会。“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幼儿园游戏课程中师生互动策略与过程评价的研究”先后被评为市第五届、第六届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为了深化研究,进一步探索幼儿园游戏与环境条件、幼儿发展的关系,并将研究的范围和影响辐射至全国,经国家教育部教育科研规划办批准立项,成为国家级课题,并在全国三个地区建立了研究实验基地。
  “构建区域学前教育现代化课程实施方案”是静安区申报的新一轮市级课题,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