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神舟”五号返回舱终于在市民的期盼里来到了上海。11月9日,无数市民满怀喜悦赶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观展。为了帮助市民看懂“神舟”五号返回舱,文汇报记者独家采访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请航天专家为市民“解读”返回舱。
施金苗介绍说,看“神舟”五号返回舱,首先要看的是“前后之别”。现在返回舱正对观众的一面,有明显的烧蚀痕迹,舱体已呈暗褐色,说明它是进入大气层时朝下的一面。也就是说,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主要烧蚀的就是这一面。而背对观众的一面,是非烧蚀面,基本完好地保留了原来的颜色,舱壁防热结构也完好,这说明返回舱是以非常稳定的姿态返回大气层的。如果发生翻滚,返回舱的四壁就都会留下烧蚀的痕迹。
返回舱的前部为什么采用会“烧蚀”的材料呢?施金苗说,这是因为返回舱重返大气层时,剧烈摩擦会产生1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为了尽可能降低高温对返回舱的影响,防护材料以“烧蚀”的方式带走了部分热量。同时,考虑到返回舱的安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时实际上是选择对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一面朝下,以免“烧蚀”和高温影响返回舱的安全。
有的读者有疑问了:返回舱正对观众一面不是有一个大舷窗吗?航天员不正是坐在这后面吗?
还有的观众以为这是航天员进出返回舱的舱门。施金苗解释道:这是主降落伞舱,里面藏着面积有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当返回舱在离地面将近10公里时,主降落伞舱盖会按照预定程序自动抛掉,打开主降落伞。而在主降落伞舱左侧一个较小的舱口,是备用降落伞舱。现在,备用降落伞舱舱盖紧闭,就是因为主降落伞打开成功,没有动用备份伞。
那根长长的天线是“神舟”五号飞天时就这样的吗?施金苗说:不是,这根短波天线是返回舱启动回收程序以后再打开舱盖“弹”出来的,为的是保持与地面的通讯联络和信号传输。包括着陆后,也由这组天线发出信号,为地面回收部队指示目标。
“神舟”五号返回舱呈“大钟”型,航天员进出返回舱的舱口,在这“大钟”的顶部。一个主要的观察舷窗,在背对观众的非烧蚀面。在非烧蚀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就是在舱体靠下部的“分离密封板”,上面有许多电插头和热控系统的管路接头,用以连接在返回舱下部的推进舱。
当返回舱将返回大气层时,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后,还将与推进舱分离。由于能源主要储存在推进舱里,这个“分离密封板”其实就是返回舱获得能源的一个“脐眼”。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前,分离密封板必须先断开连接,返回舱与推进舱才能分离。
返回舱上有好多个方向不同的小圆孔是什么?施金苗介绍说,它们就是返回舱的调姿发动机,一旦返回舱发生翻滚、俯仰,它们可以帮助返回舱调整自己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