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健身娱乐一体 民间体育活动走俏申城
琳琅满目在民间
以普通百姓为主体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文化现象。每天清晨或傍晚,漫步广场、小区,或公园、绿地,你可以发现健身行列中,既有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运动,也有秧歌、推手、呼啦圈等民间体育运动。这些由群众自创自编并逐渐流传于民间的体育项目,具有传统性、广泛性、趣味性、观赏性的特点,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
按照流传时间的长短,民间体育项目可分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现代体育项目。
上海较为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舞龙、舞狮、腰鼓、扁鼓、劲鼓、手鼓、秧歌、高跷、风筝、健身棒、滚灯、呼啦圈、石担、石锁、跳绳、踢毽子、滚铁圈、扯铃、民间游戏、莲湘……
上海比较流行的民间现代体育项目有骑座、踏脚、转身、跳马、臂力、伸腰、肋木、双杠、压脚杠、健身路、推手、健身翘板……
此外,有关方面正在整理、推广八旗秧歌、旱船、趣味竞走等传统或现代的民间体育项目。
海派秧歌跳起来
秧歌起源于何时,恐怕一时难以考证,但秧歌在我国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以往在北方流行的秧歌,也逐渐南下,“扭”进了申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投身于扭秧歌锻炼的中老年人,有数十万人之多。日前,上海市体育局和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联合举办“梅园杯”上海市健身秧歌比赛,参赛的有来自全市各个区的33支代表队、400多名运动员,规模盛大,热闹非凡。
上海流行的秧歌,除了国家体育总局于2000年推出的健身秧歌,还有别具特色的海派秧歌。海派秧歌是由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和浦东新区梅园街道联合创编的。它汲取了民族秧歌的精华,融汇各大流派的特色,在动作、舞美、音乐等方面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全套动作优美热烈,刚柔相济。目前,在上海市体育局的推广下,海派秧歌已在各街道社区广泛开展。
秧歌的流行,只是民间体育在申城蓬勃兴起的一个侧面。在社区健身热潮中,市民喜爱民间体育的例子不胜枚举。
莲湘,又名莲花落,起源于安徽,主要表现丰收之年的民间喜庆,说说唱唱,打打闹闹,民俗风情非常浓厚。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莲湘已逐渐演变成既能健身又能表演的活动。浦东塘桥街道女子莲湘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队员都是各居民小区的体育积极分子。开始时,这支队伍还是只有“七八支枪”的“散兵游勇”,如今,已形成拥有100多名队员的强大阵容。她们身穿民族服饰,伴随着阵阵铃声,舞动花棒,银光闪烁,煞是好看。这支女子莲湘队曾分别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重大庆典活动中亮相,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放飞风筝益身心
放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工艺精巧,形式多样,在晴朗的碧空中放飞,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健身娱乐运动。
在杨浦区江湾体育场附近,经常聚集了一批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放风筝。他们手提各式印彩图案的风筝,有的是飞燕、蝴蝶、蜻蜒,有的是蝙蝠、彩龙、大眼睛鲳鱼。还有更有趣的,譬如含葫芦寓福意的大风筝、现代化人造卫星造型的艺术立体风筝,真是群芳荟萃,争奇斗艳。
这些放风筝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自发而来的,从原先的几个人,逐渐增加到二三十个人。他们中有的人患有关节炎、风湿痛,通过一段时间放风筝,锻炼了四肢,毛病也痊愈了。李老伯原来患颈椎炎,通过放风筝时仰头和手臂的运动,多年的顽疾治好了。张老伯患有老年白内障,曾经去过好几家大医院都没治好,但通过放飞风筝时仰望蓝天,白内障居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徐汇区龙华地区民间体育表演队,是由6名退休女工发起组织的,现在已发展成拥有60多名队员的团队。这些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的老妈妈,学会了一套又一套的民间体育表演:腰鼓、东北大秧歌、筷子舞、芭啦芭啦舞……龙华地区民间体育表演队,迅速“走红”申城。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表演队的队员通过日复一日的锻炼,个个身手矫健,充满青春的活力。她们每每在社区、公园、体育场、舞台表演,观众都不由地会投去羡慕、敬佩的目光。
民间体育,这朵全民健身的奇葩,弘扬了千年中华文化的传统,焕发了百万银发大军的青春,已成为申城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