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沪上科研成果八成“远嫁”外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3

  在大多数人看来,“上海研发”肯定同“上海制造”一样受人欢迎、值得信赖。可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这样的命题更适合上海以外的地区。来自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成交记录显示:近年来,本市科研成果的买家约有八成来自外地。
  与此相对照的是,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开通的短短一年间,由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349项科研成果顺利“远嫁”浙江,合同金额近4亿元,成为国内成交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人们不禁要问,“上海研发”这个外地企业眼中的“金字招牌”,为何得不到本地企业的垂青?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大院大所、高校合作推介会”上,从充满活力的浙江民企身上悟出了些许道理。
  在浙江,民营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5%,包揽了全省经济总量的85%。全国民企十强,浙江独占一半,但科技资源却相对匮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后院储备不足”。浙江企业很清楚,自己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惟有将民营企业提升为民营科技企业,才能拥有更高层次的跨越空间。于是,一个由企业出题出资,面向全国招标的网上技术市场孕育而生。去年10月,这个名为“我要技术”(51jishu.com)的网上市场正式开通。危机意识促使着企业一掷千金:短短一年,省内已有4万多家企业推出技术难题招标项目15000余项,提供研发经费近百亿元。
  网上技术市场将全国各地的实验室连接到浙江,全国的智慧从四面八方涌向浙江。“我要技术”这样言简意赅的四个字,毫不含糊地代表了浙江民企最为急迫的心声。科技创新的高额回报让他们对技术的渴求不断升级。几天前,由省科技厅带队,一个声势浩大的浙江企业代表团抛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热诚邀请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到浙江建立联合科技创新载体。
  反观上海,相当部分企业在科技成果面前则显得“后知后觉”。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近年来,上海80%以上的生物医药类成果都转让给了外地企业。几年前,沪上某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新剂型―――意可贴,并以1000多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深圳太太药业。如今,意可贴的年销售额已达一个亿。而在当时,上海企业却因为它不过是种新剂型“打死都不要”。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科技创新需要“企业引擎”的推动。经过大量调研和多年亲身体验,沪上某科研单位掌门人将本地与外地企业的差距概括为资金实力、风险意识和忧患观念的强与弱。“只需与外地企业稍稍接触,他们那种对科研的渴求立马就能将你感染。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拿到成果更重要。”相反,在某些本土企业眼中,实验室成果总还不是一件东西,不能拿来就用,马上赚钱。因而,他们更愿意购买国外现成的产品或技术,看似眼界颇高,但却因掌握不了自主知识产权而永远受制于人。面对外资和外地企业的双重包围,上海的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最最需要的依然是一种依靠科技、变被动为主动的意识转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