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创新精神融入促进就业措施 “上海模式”谱新篇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2

  日前从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获悉,被国际劳工组织命名为“上海模式”的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在上海已经“枝繁叶茂”―――截至目前,上海已拥有非正规劳动组织1.9万个,吸纳从业人员20万人,“万人就业项目”、“技能振兴计划”、“职业见习基地”、“镇保”等促进就业的新名词、新措施不断涌现,“上海模式”的创新精神已融入到本市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中。
  从实施三年的促进就业政府责任体制到今年提出的社会责任体制,上海的促进就业工作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实现了许多开拓性的突破―――率先明确“灰领”概念,实施提升职业技能的“双证书”制,不仅为大学生就业指出道路,也为上海尽快从学历社会过渡到资格社会开了个好头;继4050项目之后,今年四季度上海又推出一批“万人就业项目”,重点扶持就业困难人员,首批13个项目已经初步确定,通过2到3年的努力,力争使每个项目的就业容量达到1万人左右;为解决市场机制下单个社会培训机构对实训设施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海免费开放公共实训基地,覆盖IC设计和制造、环保技术、多媒体、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新产业培训线。1-8月,各类实训基地共接受实训人员14.5万人,提高了求职者的技能。
  在坚持开创性的同时,还要保持新措施、新项目的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为此,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专门出台八个配套文件,对建立促进就业责任考核体系、政府出资形成的劳务项目与促进本市困难群体就业、都市型工业园区企业的房租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促进就业税费优惠政策、“低保”家庭中就业援助对象的就业促进、失业下岗协保等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收费优惠政策等具体工作,都给出了操作性极强的专门指导,有力地支撑了诸多创新措施的“落地”。
  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促进就业工作的坚韧性,就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迎来突破。上海的就业任务依然严峻,就业总量矛盾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离土农民就业问题和特殊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环节。各级政府始终把促进就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在胜利完成“三年三十万”净增就业岗位计划后,上海从今年起又启动了实施新增40万个就业岗位的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新增就业岗位全年目标的90%;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4.73%,比去年末下降了0.0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8.61万人,比去年末下降了0.17万人,总体态势趋于平稳,并略有回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