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厦门:同安发现古城遗址 围墙厚1米戒备森严(图)

来自:厦门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3

以陈氏古宅为例,坚实的铳楼充当“保护神”,还有粮食储备和古井供水,一旦有外敌侵犯就可以有效御敌。(陈冬/摄)

      这种在闽南地区并不常见的“城墙文化”引起文保专家的关注。洪文章认为,从这两处古建筑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具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特性。“人们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过着自己的农耕生产、生活,不需要同外界有更多的交流。”

      在已经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正在对同安区进行野外普查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自然村落内存在着好几处体现中国封建时代“城墙文化”的古建筑,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乌涂村的古城遗址和鳌峰村的陈氏古宅。昨日,记者跟随文保专家走进这两个古建筑,探访厦门封建时代的“城墙文化”。

      乌涂村:村落变身小城

      以祖祠为中心,南北各开一扇城门,一栋栋具有闽南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四周,村民的保佑神供奉在两座庙宇中,供应全村居民用水的三口古井至今仍在使用,围村而建的2米多高城墙外,是一条环绕全村、抵御外侵的护城河。白天村民外出劳作,天黑之后回到城内关起城门,自成一方天地……这就是昔日的乌涂村,一座繁华的小城;而今的乌涂村,小城的影子只能依稀从城墙的残垣断壁和仅剩一池小水塘大小的“护城河”中寻觅。

      “乌涂城大约建于明末清初。”同安区文管办主任洪文章告诉记者,这个年代可以从用三合土夯筑的城墙以及墙体中夹杂的青花瓷碎片判断而知。

      那么,一个小村庄为何要修建森严的防御体系呢?乌涂村老人学会名誉会长徐高水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段故事:相传此地原本属于陈氏村庄,徐氏先人由异地搬来后借地搭草寮放养鸭子,经过不断发展,开始买地盖房,渐渐将宗族势力扩展开来。由于是异地村民,徐氏先人与周围的异姓村落也相处得不太融洽,导致村庄之间时常发生矛盾纠纷。于是,为了可以在此地安居,徐氏先人开始夯墙挖河,将自己的小村庄改变为一座拥有防御体系的小城。

      “有城池相护,即使外面烽烟四起,居住在城内的村民依旧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洪文章说,这种以村落为单位建城的古代聚居方式,在闽南地区并不常见。

      鳌峰村:铳楼坚如磐石

      位于鳌峰村107号的陈氏古宅,在建筑格局上与四方形的乌涂村十分相似。洪文章介绍说,之所以陈氏古宅的墙体会用鹅卵石堆砌,是因为当时古宅紧邻小溪,屋主就地取材。后来,细心的洪文章又在古宅的墙体上发现了瓷器碎片,文保专家根据其中的一片团鹤纹青花瓷碎片,推测出这座古宅大约建于清代中晚期。

      虽然仅为一户人家所有,但这座古宅除了有环绕而建的闽南民居之外,还有着一个如磐石般坚固、带有防御性功能的“后界”——铳楼。眼前的这座铳楼高近8米,门廊处刻有“磐石”二字,在古代普遍低矮的建筑物中显得特别高大雄伟。之所以将其称为铳楼,是因为它不仅有着石条砌成的窗户,各面墙体上还有依次排开的观察孔,而主人可以通过这些观察孔观察外界或放铳。

      惊人的是,根据文保专家的测量,这座由三合土夯筑的铳楼墙体,厚度竟达到1米。再走进楼内,还会看到一楼的楼板上设有方窗,一旦外敌入侵还可自上而下进行防御。足可见主人的心理防御有多森严。而这点在民国时期土匪侵犯时也得到了证实。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周围不少有钱人家都遭到洗劫,惟有这座坚固的铳楼令土匪敬而远之,不敢冒犯。(记者 陈冬 通讯员 郑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