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用记录延伸社会 上大率先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
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日前在沪建立,上海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的高校。据悉,大学生信用档案将纳入整个上海市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这样一来,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上大的毕业生在求职时还将向用人单位出示一份个人信用评估报告。
信用档案不是枷锁
“目前不少人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信用档案与助学贷款的关系上,把它和所谓‘黑名单’、不良记录划等号,这并不全面。”上大学工办副主任梁亮说,早在去年上海已有多所高校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签署了主题为“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共建大学生信用档案”的联名书,这次上大之所以第一个“吃螃蟹”,看中的就是“掌握这个手段,引进客观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评估报告。”
梁亮认为,与过去那种成绩单加一两百字的老师评语的报告相比,大学生信用档案将不再是简单的报告,而是采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量信息后的一种动态反映。据了解,信用档案内容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助学贷款、学费缴交、奖惩记录等情况,并与贷款银行保持同步更新;资信公司将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此外,相关的信用管理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做出信用评分,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等内容。在学生毕业时,这份信用档案的内容将能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资料,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
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丁蔚指出,建立信用档案将为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第一步。“一般来说,用人单位相当看中员工是否诚实守信,这是为人之本,也是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一定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之一。”有鉴于此,梁亮认为信用档案并不是学生的枷锁,而应是他们踏上社会的“通行证”。
取得社会认可是关键
随着新学年的开始,上海大学针对2003级的新生开始建立其个人信用档案,并对在校的大学生实行信息追踪记录。据悉,明年上大的应届毕业生就有可能带着个人信用评估报告踏上求职之路。
不少大学生对信用档案举双手赞成。“以前我们的档案就像一篇缺乏实施论据的议论文,从结论到结论,缺乏可信度,更何况还掺杂着评定人的个人好恶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偏差。”上大法学院02级的曹娅萍分析道,“对个人来说,有一张良好的信用记录能使我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上多一份举足轻重的竞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有了一份清晰可信的关于应聘者品质的鉴定。”
“信用有个培养的过程,建立信用档案可以说是通过引导来形成的约束。”上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说,“信用档案会使学生有一定心理的压力,无形中产生更好的自律意识;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既能惩戒、震慑失信行为,又有助于真正保护守信者。”他认为,有了正面的导向,建立信用档案还可以拉近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会意识到老师与他们是一个‘战壕’的,帮助他们建立信用档案正是保护他们良好信用的一种方式。”
据悉,上大在建立学生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将进行规范化教育,将信用的概念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社会活动中,并成立学生自己的“诚信社团”,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来解决一些信息授权、信用推广的相关问题。
作为上大开展信用档案建立工作的合作方,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个人征信部表示,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