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在梦圆时刻!---上海航天人参与载人航天工程17年纪事
10月17日,上海“神舟”飞船试验队队长、“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回家了,对于这位年近70的老航天人而言,与“神舟”的情感可追溯到17年之前。“当时,即使目标有些遥远,但我们总是充满信心。”施金苗动情地说。
与施金苗一样,在许多上海老航天人的心中,有关“神舟”的往事,如同就在昨天。
从863计划到载人航天工程,国人飞天的每一段历史,记载着上海航天人的努力。
41万字文集,成了最初见证
老航天人刘宗映回忆说,1986年,当时刚出台的863计划中,对于载人航天走哪条路的论证是重要问题之一。当时两种声音斗争激烈。一种是:中国载人航天要从航天飞机起步,航天飞机可多次使用……另一种是:载人飞船比较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已发射了可返回式卫星,可以作为载人飞船的基础……
上海航天人积极地加入论证队伍中。从1988年到1989年4月,编印了41万字的论文集。
到1989年底,飞船起步。1990年3月,近40人的飞船方案研究论证队伍在上海航天局悄然成立。1年后,航空航天工业部正式向北京的一院、五院和上海航天局下达任务,各自进行整体方案的论证。上海航天人先后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飞船工程论证报告”,论证方案送到北京,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特别是在电源、推进和测控通信等分系统上的论证比较扎实。
1992年9月,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得到正式批准,而神舟飞船研制任务中,推进舱和电源系统、推进系统以及测控通信系统的大部分硬件的科研生产任务,都落在了上海。
“保八争九”,在上海拍板
1997年11月,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即将到访上海,他主管载人航天工程。当时从载人航天工程“争八保九”诺言来看,第一艘试验船应该“最快在1998年、最迟在1999年”发射,这时,离“保九”的底线也只有1年多时间,而整个飞船还有太多的难题要解决。
沈荣骏期望着上海航天人的一个承诺。因为在整个飞船研制之中,上海航天局负责技术难度较大的推进系统和电源系统,时间逼近,是否能“争八保九”,上海航天局快速完成研制任务成为关键。
一个个不眠之夜,在技术攻关中度过。负责推进分系统的801所日夜奋战,硬是在短时间内一关一关闯过去。
两对太阳帆板,面积大的一对有24平方米,这个国内航天飞行器最大的翅膀,必须准时打开。上海航天人员在自己土制的大真空罐内进行了多次实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还有测控通信系统以及推进舱,上海航天局负责人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慎重的承诺:我们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沈荣骏到上海后,听了上海航天局的汇报后,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好,太好了,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按照原计划进行。”
临战之前,我们全力以赴
2003年的盛夏,烈日下,东风航天城被烤得火辣辣的。100多名上海试验队员们7月16日就来到了这里,这是上海飞船试验队第5次开进大漠。
8月5日,两架大型运输机装载着飞船产品从北京降落在基地机场内,神舟五号的三大舱体被小心翼翼地吊装到平板车上,决战决胜的阶段开始了。就在同一天,上海航天试验队的58名党员、24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旗面前,庄严地承诺:“一心为载人,全力保成功”。
试验队队长施金苗平时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但一到厂房内便一脸严肃,对于神舟飞船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会放过。年轻的副总指挥秦文波,头发“直冲云霄”,给人果断和坚毅的感觉,神舟五号总装一开始,他和队员们一起,复查报告、审核各种技术原始记录,如同“鸡蛋里面挑骨头”。
国庆节这天,大家举行赛诗会。上海航天801所的原所长、头发花白的老将黄瑞生第一个上台,朗诵诗歌:“我不止一次地编织未来,我不止一次地回首人生,十年精铸神舟,磨难历经硕果累累,只有这一次,梦想将成真,只有这一次,将圆飞天梦。”
10月16日,圆梦这一天,无论是老专家、还是航天新人,回眸来时路,波涛胸中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