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专家认为:上海新经济指数全国第二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4

  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现状、格局和趋势究竟怎样?最近,由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推出了我国首部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新经济品质和发展潜力作了分析。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新经济指数列居第2位。
  “两极三区一省”格局
  据介绍,该指标体系由5类15个指标组成。第一类是知识工作,包括办公室职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第二类是全球化,包括出口额比例和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第三类是经济能动性,包括企业注册与倒闭总量占企业单位数比重,以及股票筹资总额占省内生产总值比例等。第四类是经济数字化,包括每千人口中使用因特网人数、WWW站点数比例、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信息技术应用指数等。第五类是创新能力,包括高科技职位比例、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总从业人员比重、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企业研发投资额比例等。据杨开忠教授介绍,该指标体系是在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新经济测度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而设计的。
  报告显示,我国新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两极三区一省”格局。“两极”即北京、上海,“三区”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大首都圈、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圈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粤港澳地区,“一省”是陕西省。按不同区域指数的高低,杨开忠教授又划出了四个等级:北京以97的分值独处第一级;上海以73.3的分值独处第二级;第三级分值在50至60间,包括广东、天津、福建和浙江四地区;其它地区在第四级,最后一名西藏比北京的分值低61.1。
  新经济与GDP不对应
  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指数排序与现有经济实力并非直接对应关系。人均GDP较高的地区,新经济品质未必强。例如:将新经济指数排序与人均GDP排序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前进最大的陕西,位次前移21位,四川、广西、宁夏前移11至12位,重庆前移8位;而黑龙江则后退多达20位,新疆、内蒙古、湖北、河北分别后移了17位、9位、8位和7位。一些以传统农业和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地区,虽具备一定的经济活力,但对新经济的反应显得较为迟钝。
  在五大类指标中,上海的知识工作、经济能动性、数字化经济和创新能力等四项位居第二;全球化指标居第三;15个细分指标中,信息网络建设居第一,还有办公室职位、劳动力受教育指数等8项居第二,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比例、WWW站点数比例两项居第三。但因人口基数大等原因,也有个别指标较靠后,如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位居27位。
  上海可望当“领头羊”
  杨开忠教授认为,新经济指数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强弱,但其未来排序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区别于以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而知识本身是流动的。今后不同区域的竞争将更多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目前,“三区”之间竞争激烈,但前景尚不确定。
  对于上海的新经济发展,杨开忠教授认为,上海在未来很有希望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从目前看,还应在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将培育“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上海面向一般消费者的服务业非常发达,但为生产者服务的服务业还应强化。二是进一步扩张“腹地”,建立通向全国的高效、便捷的交流合作基础结构体系,加强对全国的服务。三是在进一步发挥全球化优势的同时,大力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紧密合作,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四是进一步推动政府再造和经济的数字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