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祖祖辈辈依赖土地生活的上海市郊农民,收入来源正在发生着变化: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3619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非农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6月,上海新增非农就业岗位5.9万个,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至此,市郊315万的农业人口中,累计有178万人走上非农就业岗位。招商引资拓宽就业通道,是市郊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岗位转移的根本所在。据统计,今年1-6月,市郊批准外资项目842个,合同利用外资45.2亿元,同比增长36%。这些资金的注入,使郊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增加了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绝对需求量。同时,市郊逐步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实体型的民营工商企业,也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让农民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就业机会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支撑着非农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海所有乡镇均建立起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网络与市区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了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民同城镇失业、协保人员一样,享有同样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开业指导以及开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机会。据统计,到今年7月底,市郊已有19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领取了“求职登记卡”,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服务性岗位上出现。此外,各区县还突破区域范围,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劳务型输出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区外、市外、境外劳务输出的比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本市非正规劳动组织已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多人。
千方百计增加非农就业岗位,市郊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郊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340元,同比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619元,同比增长7.5%。据预测,今年全年郊区农民收入有望实现增长7%的目标,成为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回升最快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