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走过了141年历史的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将伴随浦江两岸功能的开发调整划上圆满句号。根据9月14日敲定的时间进度,十六铺码头将在本月25日迎来最末一个到达的航班后结束它的客运使命,它所经营的至浙江定海、普陀山和江苏南通总共三条客运航线同日移师本市第一个水陆交通枢纽―――上海港吴淞客运中心。而后者将于9月16日揭牌启用,并按规定提前十天向社会公告。
新妆待揭的吴淞客运中心是否一切就绪?车下逸仙路高架之前,可以看到一块“吴淞客运中心前行”的指示牌,而且一路从吴淞大桥直到码头,都有清晰指示。走进客运中心“界内”,只见长途客运站、出租车调度站、社会停车场等都已准备停当。陆上交通组织在这里比较完备:经过和出发的公交线路共25条,可达全市四面八方;25条长途线路将从这里始发至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河南等5个省,每天发送20个班次;轨道交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就近设站。
水上交通设施更是“只欠东风”了。记者在江边看到,使用岸线450米长的五个泊位依次伸入江中,可停万吨级以上船舶;供旅客上下船所用的廊道都已油漆一新;
为了防备船多时移泊之用,吴淞客运中心还在浦江对面的三岔港设置了324米长的浮筒锚地,供临时停靠之用。人性化设计就体现在细微之处:无障碍坡道、长长的盲道、候船室里供残疾人上下的电梯……轮椅从公交站出来,可以一直“无障碍”地到达船边。
一路走来一路瞧,感受最深的还是吴淞客运中心的绿意盎然与自然亲水,“园林式开放式码头”的称呼果然名不虚传。旅客上船下船,丝毫不影响游客闲庭信步于江边,因为这里的码头以及码头周围的道路,都不封闭。为了充分保留原有江边绿洲的风韵,吴淞客运中心区域内的车行道与人行道是分开的,人行道比车行道要高出一截,而且建在绿荫丛中,既安全又舒适。为了保护一批有五六十年历史的大树,车行道特地从最早规划时的直道变成了弯道。整个客运中心占地近25万平方米,其中集中的绿化地带就有6万平方米左右,最大的滨江景观广场明年春天可完全建成,届时吴淞码头的景致将更加迷人。
小资料: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码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62年美旗昌洋行建造的“金利源码头”。1876年招商局买进,改为“南栈码头”。1884年招商局为扩展业务开始扩建,1921年再次扩建,共拥有浮码头12座、浮桥16座,可停靠大型轮船6艘。1937年日军占领十六铺码头,改名为“江西码头”。1945年码头由招商局收回,改名为“招商局第三码头”。1949年收归国有,称“中国人民驳船公司第三码头”,1952年定名为“十六铺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