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幼儿园娃娃迈进小学校门 专家提醒帮助他们迈好入学第一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8

  开学在即,本市将有8.5万名适龄儿童走进小学校门,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由呵护备至、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进入一个规范言行、完成学业的全新环境,这对孩子是一个挑战。对此,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如何帮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现象】“入学不适应症”自然表现
  这几天,不少小学举办了新生学前教育班,孩子们在班上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
  听老师说话,不到10分钟就坐不住了,站起身来,要出去“玩一会儿”,或趴在桌上打起盹来;正在上课,突发内急,不敢举手报告,结果憋不住,“就地解决”……
  一些家长把孩子的这些表现斥为“不懂规矩”,其实,这是“入学不适应症”的前奏,这个新生的“通病”主要有两类表征:
  一是学习性不适应。入学之前,幼儿园教育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习惯于直观的感受和认知。进入小学后,抽象思维学习的要求大大增加,学习的内容不再那么“好玩”了,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课开小差。“学会”写作业是又一道坎,在快乐的幼儿时代,孩子没有“任务”的概念,上学后难免会忘记做作业。
  二是社会性不适应。在学校里,必须学会与老师、同学交往,学会主动提问题、提要求,这对曾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保育服务、生活自理能力很弱的儿童来说是一大挑战。而校纪校规等社会规范的约束,也会让孩子感到“不习惯”。
  据了解,绝大多数孩子在开学一两个月后就能渡过“适应期”,走上正常学习轨道。但如果教育不当,也会使孩子长期陷入“不适应”之中,形成心理阴影,成为“成长的烦恼”。
  【观点】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顾惠(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入学不适应症”其实不是一种病,因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必定有一个适应过程。要引导新生尽快完成适应期,教师必须做到有情操作,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注意力;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也不能操之过急,应讲究循序渐进。
  多鼓励增强孩子自信心
  潘洁(华东师大儿童教育专家、教授):每学年一开学,经常听到新生的家长抱怨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有的还把孩子送到医院查智力。实际上,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家长的严重焦虑心理会“感染”
  孩子,让孩子失去信心,而自信是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坚持鼓励教育为主,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特别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化解孩子心理上的挫折感。
  【对策】缓解“入学不适应症”
  针对刚入小学新生的“入学不适应症”,专家开出了“药方”:
  1、记录“闪光点”:家长可以制作孩子成长记录册,对孩子上学后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都做好记录,让孩子时常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2、大孩带小孩:入学新生的家长要让自己孩子和社区里的大孩子结成伙伴,一起学习、玩耍,从而获得成长经验。“同伴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3、提前熟悉环境:让孩子在入学前进入小学课堂听课,以减少入学后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