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建立“逼进”机制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0

  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振华就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表了文章。他认为,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将更多地在融入世界过程中感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与挑战。这将给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更多地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设定城市功能及发展框架,并作为中国的上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上海新一轮发展要求我们摆脱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严重依赖,转换大规模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动力源,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正是这种大势所逼,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仅在思想上要有紧迫感,更要在具体工作中有一种“逼进”机制。我们要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要改革与消除经济、政治体制及各种管理制度中僵化、低效、不合时宜、官僚主义等弊端,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种类型企业的领导逼上“华山”,使其工作更有效率和富于创新。文章全文如下:
  上海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实属大势所逼,可谓逼上“华山天险一条路”。
  当前,整个世界正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的长周期。这一新的长周期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变化。首先,产业技术变革速度在日益加快,技术和产品寿命周期在迅速缩短。其次,科学技术向着投资多、规模大的方向发展。再次,技术的综合化和融合化将成为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使原有技术界限发生变化,从而要求高适应性兼容工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高水平的管理与技术、更密切的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最后,大公司或跨国公司越来越追求规模经营,采取全球战略,以新的或现代化的产品同时打入世界主要市场,以收回投入的巨额研究与开发费用。
  为适应这一新的长周期,各国都在积极调整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及政策,争取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先地位,并以此来推动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显然,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正视当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重新审视我们的产业技术能级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扩散给后起发展国家和城市带来更多可利用的技术和物资条件,以技术跨越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这样一个新的长周期中,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步伐,将给我们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大的技术进步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突出,其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产业,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由于我国制造业方面在全球所具有的优势不可替代,正吸引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移动,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育和打造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品牌的机遇。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将更多地在融入世界过程中感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与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条件下,城市的经济、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城市经济的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从而使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显然,这将给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更多地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设定城市功能及发展框架,并作为中国的上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特别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中,上海建设“一龙头、四中心”,是中国承接这一转移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
  尽管上海1990年代以来呈现出持续稳定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但其源动力主要来自改革开放的体制性能量释放,其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如土地级差优势、区位优势、浦东政策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经过十多年的能量释放,有些比较优势已趋于能量衰减,有些已经退化或消失。因此,上海新一轮的发展要求我们摆脱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严重依赖,转换大规模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动力源,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正是这种大势所逼,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接受世界高技术扩散的能力,加快学习与吸收先进技术的速率,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大力提升产业技术能级,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才能更大规模地接受国际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吸引更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在上海聚集与扩散;才能尽快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为上海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奠定牢固的基础。
  可见,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基于上述大势所逼的正确选择。既然如此,各行各业的各项工作都要顺其大势,逼上天险不等闲。不仅在思想上要有紧迫感,更要在具体工作中有一种“逼进”机制,使其不能安于现状,消极等待,逼其思变与行动;使其不能因循守旧,保持惰性,逼其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使其不能沉湎于已有成就、着眼于既得利益保护之中,逼其挑战自我,开创新业。如果没有这种逼上天险的压力与推动力,就难以形成千军万马奔“华山天险”之势。
  为此,我们要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要改革与消除经济、政治体制及各种管理制度中僵化、低效、不合时宜、官僚主义等弊端,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种类型企业的领导逼上“华山”,使其工作更有效率和富于创新。要相机调整各种政策,废除不合理的政策管制,尽量减少保护政策,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公平性,有利于促进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有,要重塑城市精神,形成一种交互逼进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思想碰撞、知识交汇和开拓创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