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揭晓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1

  科技创新的天幕中又升起一颗颗闪亮的新星。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揭晓,8月19日11位获奖者将走上领奖台,从市领导手中接过奖杯。
  获奖者中,有勇于创新、拥有多项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的中小学生;有不畏艰辛勇攀科技高峰,拥有国际先进研究成果的大学生;有坚持技术改革,创造高经济效益的青年工程师。走在创新路上,这些年轻人有何感言?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者。
  创新之路总有艰辛伴随
  李辉是复旦大学博士生,成果中最“打动”评委的是“总结出掌纹等性状的遗传规律,把人类基因组技术应用于民族学、人类调查研究中,理清了我国海峡两岸和东南亚民族间的关系”。
  创新之路,历尽艰辛。那次,李辉去云南某县采集特殊人群样本。朝着目的地出发,坐火车、换汽车、公路不通时要步行10个小时;进山采集完样本,已是傍晚,突下暴雨,进寨的桥被洪水冲垮了,而接下来的行程一环扣一环不能耽搁,于是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李辉冒着生命危险趟着洪水往回赶;路上,又遇泥石流,一行几人连挖带爬前进,花了一个晚上才走出险境;天亮时,大家相互一打量,浑身满脸都是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就这样,李辉每年有四分之一时间,投入在艰苦跋涉之中,为的是“找到最纯的人群样本,为遗产学研究打基础”。
 
 默默无闻中积聚力量
  万青,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他在纳米存储器的基础性研究中作了许多开拓性工作。
  实验的日日夜夜,深深印在万青的记忆中。同样的实验,国外用的是上百万元的设备;可眼前只有五六千元的简陋设备。因为搞的是探索性实验,缺乏课题经费支持,怎么办?万青就自己动手加以改造,千方百计让设备“生”出新用途。实验一次次进行,失败一次次重演。总结原因,探求规律,那天晚上,他又把自己关在了实验室里:一次,失败;两次,失败;当曙光渐露时,幸运之神终于来临,实验成功了!这份成功,为他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为他申请课题资助经费奠定了“底气”。
 
 为优秀人才营造沃土
  获奖者中,有三位中学生,复旦附中高二年级的屈铭志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创新亮点是,在水螅与水污染间建立起一套动态测量技术,为国内首创。小屈是个生物迷,初中时他对一种水生动物―――水螅产生了浓厚兴趣。它会随水质变化而变化,水质恶化时,便萎缩,捕食能力减退。然而,能不能在水螅与水污染间架起一座定量分析的“桥梁”?。
  他的科研设想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印象最深的是,研究碰壁时,老师亲自带着我到大学四处‘拜师’。”数学统计、计算机建模等方面知识,就是小屈得到复旦、财大等高校的教授们点拨才学到的,仅在复旦就走访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等院系。老师带教、教授指导,小屈的科研之路走得更顺畅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