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甬兴起第三次经济合作高潮
宁波有句俗话:吃过奉化芋艿头,敢闯三关六码头。而当年,大批宁波人闯的第一个码头就是上海滩,所以沪甬一家,天经地义。今天,当杭州湾大桥初展建设宏图时,宁波兴起了接轨上海的第三次浪潮。
宁波和上海“地相邻,人相亲”。历史上,宁波人曾多次大规模迁移上海,当时在上海金融、工业、商业等界都有操着一口乡音的“宁波上海人”。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与上海的经济协作出现过三波浪潮。宁波市经委徐光宇主任告诉记者,第一波为改革开放初期,宁波人利用他们的“上海情结”,以“血浓于水”的优势,冲破计划经济束缚,从而获得了技术、资金和市场,诞生了像雅戈尔等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
宁波的第二波接轨上海高潮,起步于九十年代初的浦东开发开放。他们于1996年8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沪甬两地政府的推动下,合作出现了多样性和开创性,促成一批大项目的成功合作。1993年由上海与宁波一起出资兴建的宁波大酒店就是成功典范。由宝钢集团控股的宝新钢厂,经过两次大扩建,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加工基地。沪甬合作兴建的技术创新园等20多家各种技术开发机构在宁波开花结果。
现在,当宁波人筹巨资在慈溪开工建设杭州湾大桥的时候,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他们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大步伐和大魄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曾有两个十分叫响的版本:一个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标志的苏南模式;一个是以民营经济独领风骚的温州模式。宁波的地理位置恰好处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今年3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上一年尚排在第20位的宁波,城市竞争力在中国200个城市中升至第10,成为浙江省唯一进入前十强的城市,其中结构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一。
宁波接轨上海第三次浪潮是从去年7月扬帆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率领的宁波党政代表团成功访问上海,两地签订了37项经济合作大项目,为新一轮的沪甬合作典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宁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去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仅次于上海,居大陆港口第二位。如今,“洋山港”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到“十一五”末,作为上海姐妹港的宁波港,集装箱吞吐能力要达到1000万标箱,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港。目前,宁波正在全力实施“十大百亿工程”,上海宝钢参与了其中的宝新特钢工程。慈溪投资300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杭州湾新城建设,形成新的工业基地园区,做好配套,担纲起宁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作用。
为“主动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宁波人又绘成了与上海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合作蓝图。8月18日至20日,宁波市领导将率领各区县(市)组成的代表团,赴申城举行大型招商活动,重点推出100项招商合作项目,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并将在上海召开“沪甬合作与长三角经济发展”高层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