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截至7月底,今年上海已新增就业岗位34.5万个,离全年新增4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之后,还蕴藏着一个更大的目标―――经过2-3年的努力,把上海就业困难群众人数从目前占本市城镇登记失业总人数的40%左右,降低到30%以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此,上海正积极构筑社会责任体系,探索促进就业的新模式。
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首要责任在政府。市委、市政府指出:“让尽可能多的市民百姓实现就业,是党和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年是上海建立就业托底机制的第6个年头,政府将继续购买10万个公益性岗位,并规定对由政府出资的城市维护业岗位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后勤服务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上岗,至今已成功安置了10万就业特困群众。上海首创的“双向承诺”制度―――政府部门承诺安排就业,就业困难人员承诺服从安排,今年又有新发展:承诺对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做到“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保障一个”,3个月内安置其就业。针对25岁以下失业青年已接近申城失业人数一半的现状,“青年职业见习计划”适时启动―――全市已建立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近200家,学员4476名,在已结业1146人中,一次性就业率达到40%。
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还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民团体、各种经济组织的力量。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一支多达3400人、扎根社区的就业援助员队伍。他们除了宣传就业保障政策之外,还对许多就业困难对象实施“点对点”服务―――上半年全市就业援助员已为32.5万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政策咨询。“4050”工程市场化运作也更加成熟,在设计、招标、出资、执行等各个环节上,专家学者、中介机构的身影无处不再―――已推出的1300多个项目,共吸纳6万多就业困难人员,其中40岁至50岁的超过5万人。更引人注目的是,非公经济日益成为促进就业的新兴力量。在去年申城新增岗位中,私企占了28.25%,比重首次超过外企,占据全市第一。
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还必须着眼于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以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针对目前上海“蓝领”技能人才匮乏的现状,让就业困难人员获得一技之长的“技能振兴计划”正在蓬勃开展。该计划不是传统的转岗、上岗培训,而是着眼于中高层次职业技能的提升,培训领域告别了传统制造业,转向核心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海将力争到2005年,使本市高级技能人员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由目前的6%提高到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