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上海,只要发生过信用行为,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会拥有一张“信用身份证”。目前本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已经网罗了325万市民的信用记录,年均增长数达65%;59万家在沪企业,全部进入了企业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这是上海瞄准国际水平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带来的最直观变化。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市场经济将进入以信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高级阶段,去年底上海人均GDP达到4909美元,距高级信用交易阶段仅一步之遥。本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去年也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今上半年又新增1497亿元,再创增额历史纪录。市场“无形之手”塑造了上海对于诚信的需求,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是上海与国际接轨的“必修课”。
本市自2000年7月实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至今在我国仍属独一无二。这一创新举动,被“个人信用报告全球会议”誉为近年来全球资信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三年来,该系统先后覆盖了银行、电信和公用事业等行业,业务模式从银行同业征信升格为社会联合征信,并按照国际上通行做法推出了信用报告个人查询业务。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已累计出具个人信用报告84万份,日均查询量从几十份扩展到近4000份;按上海目前600万―700万信用消费者计算,个人征信覆盖率已接近50%,并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企业征信系统拓展了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新“天地”。从去年3月试运行至今,该系统已采集到59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较开通时的入库量增加11万户。系统开通后,其数据库的安全标准被评定为C2级,已达到或接近美国等征信发达国家同类系统的水平。此外,银行部门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部门的企业合同信用评价体系、财税部门的四大信用登记分类管理和商业部门的诚信档案制度等行业性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与企业征信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构成了与国际水平一致的征信架构。
以征信系统为先锋的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显露出对经济的良性刺激。据初步统计,个人征信系统开通至今,已累计为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逾亿元;上海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也在下降,与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余额1497亿元的成绩相对照,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87个百分点,这其中就有征信系统的一份功劳。专家认为,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道和最大的投资环境。据悉,一份继续瞄准国际水平,推动上海诚信体系建设走向深化的“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