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教育功臣”候选人先进事迹简介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0

  上海音乐学院
周小燕
  
  周小燕教授是我国屈指可数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以“中国之莺”美誉驰名海内外。她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祖国培养了鞠秀芳、魏松、高曼华、张建一、刘捷、顾欣、万山红、廖昌永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声乐人才,并多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8年,她创建了“周小燕歌剧中心”,并出任艺术总监。周小燕教授对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学生,常常分文不取。当学生生活拮据时,她总是解囊,甚至为学生代付学费。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师德风范。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2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
  
  同济大学
李国豪
  
  李国豪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中国桥梁工程学科领衔人。早年留学德国,以博士学位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称著德国,被命名为“悬索桥李”。所创立的桥梁抗风抗震新学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67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所指导的学生大多成为中国桥梁界的中坚和学术科研骨干。他先后带教的学生中有项海帆、范立础、陈新等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项海帆院士担任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他为中国桥梁工程学科梯队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重视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教育家。
  
  复旦大学
谈家桢
  
  谈家桢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和国际上进化遗传学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为我国遗传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中,先后教过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细胞遗传学等一系列课程,特别是为保护我国遗传学资源和为我国遗传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声疾呼“理、工、农、医”结合,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和第一个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的许多学生现在都是我国生物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1999年国际组织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542小行星为“谈家桢星”。
  
  上海师范大学
杨德广
  
  杨德广教授在长期的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中,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措施。他大胆探索,立足改革,使上海师大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发展为特色鲜明的拥有多学科、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层次明显提高。他立足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了人事、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他倡导学校发展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文明修养,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中,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建设作出了贡献。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10余项,20多项研究成果获奖,被推选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交通大学
王宗光
  
  王宗光教授是电工材料及绝缘技术博士生导师,1992年担任党委书记以来,倡导并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创造性。她善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将全校三万多名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统一与凝聚起来。在交大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做出突出的贡献。她努力实践党管人才和教育创新改革,积极推动学分制的实施,推进学科和教学大平台建设,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与培养,并且善于抓住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抓好梯队,争取课题,还亲自参与了许多一线的科研实践,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第二军医大学
吴孟超
  
  吴孟超院士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创始人,在我国肝脏外科系统性理论和诊断治疗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培养了69名硕士、50名博士研究生、13名博士后,目前已成为肝胆外科骨干力量,其中有2名博士研究生荣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奖,1名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奖“银蛇奖”,1名被国家教委授予“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光荣称号。他创建的学科为国内外培养了肝胆外科中高级专业人才800余名,绝大多数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1996年,他还把科研成果奖金和稿费30万元及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目前基金总额已达800万元,奖励我国在该领域奋发有为的中青年专家。
  
  上海大学
钱伟长
  
  钱伟长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0年前“高寿犹抱兴国志”,来到上海先后就任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大学校长,鞠躬尽瘁,把原来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的学校办成了一个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高校之一。在他的倡导和领导下,上海大学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并形成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和导师制为核心的特有教学管理模式。他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独创的“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法”,早就称誉国际学术界;近20年来,他依然在学海中耕耘不辍,创新不断,成果迭出,诚如陈至立同志在他90华诞时所誉,他是“科坛泰斗,学界楷模”。
  
  华东理工大学
胡英
  
  胡英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工作,所编《物理化学》第四版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建设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教改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他锐意进行工科化学系列课程的改革,《面向21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获上海市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他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骨干梯队。他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在流体的分子热力学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迄今已发表论文28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达400余次,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一等奖1次。
  
  第二医科大学
王振义
  
  王振义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他长期从事内科血液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他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尽心尽职,重视并坚持“识才、育才、用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知识,以“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学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高深的师德和医德风范培养了博士生21人、硕士生34人,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有广泛知名度的医学科研人才,诸如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一批杰出人才,形成和培养了一支医学科研梯队。他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奖、凯特林肿瘤研究奖(美国)、布卢巴赫肿瘤研究奖(瑞士)、台尔杜加科学奖(法国)。
  
  上海杉达学院
袁济
  
  袁济教授是上海市第一所民办高校――杉达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该校目前已成为本市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袁济倡导“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的教育理念取信于社会,以较高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上,他身体力行,倡导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强调办学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严谨治学、规范管理的办学风格。他坚持改革之路,健全制度,依法办事,以最少的人力投入,产出有效的工作成果。目前全校有上海浦东、浙江嘉善两个校区,形成了12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民办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发展之路。
  
  上海中学
唐盛昌
  
  唐盛昌是中学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1989年任校长后,使一直处于低谷的上海中学很快达到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先进水平。在数学奥赛与乒乓球世界中学生锦标赛中,累计获金牌14枚。他于1993年在全国首创中学国际部,开设了全英语授课的美国课程与IB课程。全校开展全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占40%。上中是上海市第一所被接纳为国际文凭组织学校,以及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97-2001年任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校长委员会委员和顾问委员会委员,是普教系统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卢湾区辅读学校
何金娣
  
  何金娣是德育学科特级教师,她以“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倡导生存教育和爱心教育,率先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实现教育“零拒绝”,使特殊儿童的教育权益和以人为本教育得到充分的展示。她主持市级课题《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荣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她亲自带教区骨干老师和本市弱智教育的教师进行了技能培训,这种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上海市教育党委和教委发出向何金娣同志学习的通知。2002年教师节,举办了“何金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同时以她为原型的音乐诗剧《走进艳阳天》也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献演。在何金娣倡导下的“生存教育”在本市和全国乃至国际特殊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上海市位育中学
赵家镐
  
  赵家镐同志是中学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在长期担任数学教师期间,积极探索数学领域教学规律,积极向学生传授数学教育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钻研,在数列极限、瞬时速度、曲线与方程、奇偶函数的图像特征、排列与组合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用通法驾驭各种数学解题能力,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经验并撰写出版了《高中代数》等著作和数十万字的论文。曾受教育部聘请担任全国数学高考命题工作,多次受市考试院邀请任上海市高中毕业班数学复习指导小组副组长。1999年曾获第四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
  
  闸北八中
刘京海
  
  刘京海是中学特级校长,教心学科特级教师。他所在的闸北八中原是市区一所薄弱初中,在成功教育的理念下,积极实践、推广和宣传成功教育。在他的教学改革创新中,教育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大面积提高,成为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他和大家一起搜集对国内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成功教育思想,提出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主持的成功教育研究,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三等奖、教育部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李岚清、黄菊、陈至立等领导亲临闸北八中视察,肯定了改革,并要求在全市和全国推广。成功教育扩大研究的课题是全国重点推广的三个研究课题之一。他是普教系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华东师大二附中
张大同
  
  张大同是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他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健康、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在奥林匹克大赛中为国争光。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他辅导的王泰然、任宇翔、杨亮、谢小林、陈汇钢、肖晶、魏轶敏、吴彬等八位同学分别在第22届、25届、26届、27届、31届、3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七块金牌和一块银牌,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他在辅导尖子学生的同时,还在教育科研,特别是人才学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独立撰写的教学专著有《注重方法,自我发展》、《物理定律和研究方法》、《通向金牌之路》、《名师讲坛:高中物理》等约250万字。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万善正
  
  万善正是中学特级校长,长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是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校长代表之一。在创办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职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办学思想上,他坚持改革创新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总结并提出“德育领先、适应社会、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两张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坚持市场为导向,走“规模发展”之路;在办学目标上,坚持争创一流,走“质量立校”之路;在办学宗旨上,坚持素质教育方针,走“德技并举”之路;在办学机制上,坚持服务用人单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历年来,东辉职业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曾获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功臣称号。
  
  静安区一中心小学
顾惠�琵�
  
  顾惠�攀切⊙�特级校长,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校长管理岗位上,积极倡导教师发展、学生主体和科研领先意识,提出了“学与教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等教育策略。并深入开展了“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创新研究,向课堂要质量,向活动要“素质”,实现了“出课、出人、出经验”的实验目标。他重视抓好青年教师队伍中选苗、护苗、育苗的工作,形成了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梯队队伍。他带领青年教师编写出版了著作22本,有2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在全国和市的评选中获奖,青年教师参加的市区教学评优获奖率达100%。他首创“少先队社会化教育”、“小公民楼”活动,在本市和全国小学教育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他是普教系统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上海市尚文中学
黄静华
  
  黄静华是德育学科特级教师。她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摸索总结的《班主任工作八法》,融入了我国诸多教育名家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特点。她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当了32年语文教师和32年班主任。她所带的班级屡获上海市雏鹰中队、上海市金爱心集体、上海市雏鹰小队、区优秀雏鹰中队等荣誉称号。她作为全国模范教师报告团成员,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爱的心泉》首场报告。她记下了教育随笔30多万字,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专稿40多篇,还先后出版专著《爱的心泉》和《班主任日记》,引起全社会对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她是普教系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卢湾区思南路幼儿园
郭宗莉
  
  郭宗莉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是示范性幼儿园工作研究小组负责人。她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几十年来全身心地投入于学前教育事业。她先后在两所示范性幼儿园担任园长,为全市的学前教育改革做出很大的贡献,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她坚持维护儿童的权益,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持不乱收费,不干有损于儿童权益的事。她在担任市级骨干园长的辅导老师和作为郭宗莉工作室主任期间,认真带教指导青年园长的工作,关心她们的成长,被带教者中有一位于去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另一位被区推荐参加青年园长管理论坛。她在本市幼教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被称为专家型幼儿园园长。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泠沅
  
  顾泠沅是数学特级教师,他原是青浦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主持青浦数学教改实验15年,使原青浦县农村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处于全市先进水平。1992年其成果由原国家教委在全国推广,并获全国首届教育科研一等奖。他主持制定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主编《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丛书》,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他探索了专业引领下教师行动教育模式,为国内外教师教育领域所公认。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以学校案例研究的形式,总结全国改革创新前沿的40多年中小学办学的新模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丛书》。顾泠沅是普教系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