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中青年强,则上海强。上海中青年科技英才7月16日展现强劲实力:封松林等4位科研人员荣获上海第四届自然科学牡丹奖;复旦大学李富友等70位青年科技人员当选启明星。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和副市长严隽琪等为牡丹奖获得者颁奖。
牡丹奖和科技启明星计划均是为培养中青年科技英才设立的。市政府于1994年批准建立的牡丹奖,专为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成绩突出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据悉,此次竞选牡丹奖的25位候选者中,22人具有正高职称,5人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70位专家近乎苛刻地层层筛选,封松林等4人脱颖而出。
7月16日新增的70位科技启明星,为申城科技星空再添一份璀璨。据统计,自1991年本市设立启明星计划来,已有598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当选,市科委已投入资助经费逾5700万元。这项计划,让众多科研“小字辈”获得了独立担纲科研的资格和经费,迅速成长,去年市科委设立的2200多个科研项目中,61%的课题负责人在45岁以下。
据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牡丹奖和科技启明星多年培育,上海科技人才结构断层已基本填平,一大批中青年科技英才脱颖而出,本市23个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八成左右年龄不到45岁。目前,上海科研各条线、每个重大项目都有启明星的身影,他们中有46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位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入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去年有37位启明星在上海科技进步奖评选中榜上有名。
本届“牡丹奖”获奖者
封松林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自组织生长量子点研究开拓者之一
赵东元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发明最大孔径纳米介孔分子筛材料
徐军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研究所研究员,在激光材料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
马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阿片类药物成瘾机理研究方面取得国际水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