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国资改革十周年 国资办澄清认识误区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37

  7月16日,恰逢上海国资改革10周年的纪念日。在新一轮国资改革启动之际,国资办特地举行了一次“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座谈会”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海国资办负责人在这个会议上表示,对于国资改革的认识,要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国资改革就是全盘退出。误区之二,认为国资改革会影响产业发展。该负责人表示,不要认为卖光了就是改革,要退也是不可能退光的。国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产业发展。国资也是资源,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比如有的产业,十分之一在国有体制内,十分之九在体制外,这“十分之九”年年都实现两位数增长。这表明,国资从这些领域退出后,这些产业照样发展。这里面有一个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人家为得好,就要让人家去为,不要认为你不为,人家也就不为了。而现在上海的不少地方国资,恰恰就沉淀在这些产业中。
  所以说,国资永远是有进有退。问题是要看清楚,哪些行业是需要国资去进入的,哪些是需要退出的。比如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的行业,发展缺乏资金,又是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必须发展的,国资就要进入,这些产业成长起来后,国资就可考虑有序退出,把钱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在新一轮改革中,国资就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三个收缩,三个集中:即收缩层级、跨度、比重,并向优势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产业和大企业集中。
  上海的产业发展,是靠中央国资、地方国资、外资、民间资本“四轮驱动”的。比如说,宝钢、石化就是以中央国资为主,人家为得好,我们就要让人家去为。从四个轮子来说,目前上海的民间资本这一块比较弱。我们要在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把民间资本这一块也带上去。
  百联和锦江国际的大手笔重组,被很多人视为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业界存在一种困惑,是否新一轮国资改革就是要把几个集团并起来?但昨天会议却透露出一种明确的信息,未来国有控股大集团的改革,并不是“合并”这么简单。一个“聚变”和“裂变”的说法正在国资系统内形成共识:以全国乃至全世界为市场的,就要实行“聚变”,通过整合壮大核心竞争力;而以上海为市场,为上海人民服务的,如果是垄断、竞争不充分的,就要把它拆开,通过“裂变”以实现充分竞争。有关负责人表示,国企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不是为重组而重组。这种发展是有明确战略目标的,是为了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阅读